中国车企卷城区NOA,总共分几步?

0

2023年可以说是智能驾驶迎来的第一个春天,消费者开始用钱包投票,智能驾驶渗透率加速超出预期。

根据天风证券发布的智驾渗透率的研究报告,2024年2月,标配L2及以上智能驾驶渗透率为44.57%,已经接近一半了,同比增加10.94% ,增速着实惊人。

从分价格段区间来看,市场上新能源乘用车20万元以上的车型,有接近80%都搭载了L2及以上的智驾功能配置。

果然,配置刚上来,价格就被打下来了,今年的车市之卷,可见一斑。

消费者对智驾的热情不是毫无征兆的。

去年6月小鹏G6上市,高阶配置一度销量占比超过50%;7月,新款问界M7紧跟着上市炸场,选择华为的消费者,看中的就是华为高阶智驾的水平。

官方数据显示,问界新M7上市2个半月累计大定超过10万台,其中智驾版占比60%,城区智驾选装率达75%,智驾的NPS推荐值超过87%。

也就是说在智电时代,高阶智驾功能在问界品牌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基础性的配置。

就算是车圈里的专业人士,也可能一直存在一个误解:以为高阶智驾功能,尤其以城区NOA为代表,都是造车新势力的专属身份标识。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几乎每个中国的车企都在疯狂推进高阶智驾功能城区NOA上车。

比亚迪在“2024比亚迪梦想日活动”上官宣:“2024年,比亚迪将推出10余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车型,高价智驾将成为旗下30万以上车型的标配。”

王传福果然说到做到,从腾势N7、仰望U7,到即将上市的2024款汉,比亚迪一系列新上市的车型均提供了高阶智驾功能。

虽然落地速度不及华蔚小理,但是据说第一批搭载城区NOA的智驾车型也即将在3月底交付,首批或开放包括深圳在内的一批主要城市。

而上汽的智己,吉利的极氪,长城的WEY,这些传统造车大厂,也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硬磕“城区NOA”。

就在上个月,极氪官方宣布,新款极氪001全系标配激光雷达,3月31日前下定新款极氪001的用户,0元开通ZAD完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包含城市高速NZP、城市NZP所有智驾功能终身免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怪不得博世前中国区总裁陈玉东总,在前不久的直播中说到:“五年之内城区NOA会渗透到十万元级别的车型上。”

国外汽车厂商呢?有的表示看不懂,有的已经慌了。

北京车展即将拉开序幕,丰田寄给汽车媒体的邀请函上就写着:“今年,丰田将以智能化为中心,为大家带来重磅信息及全新提案”。

具体是什么方案呢?有消息称,丰田的全球车型智能驾驶方案将采用“丰田+华为+Momenta”三方联合方案模式。

也有媒体发文称,丰田海外智驾订单的供应商包括德赛西威、高通以及Momenta。这三家公司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丰田海外项目的智能驾驶系统开发。

而德系大厂,似乎并没有特别钟情于“半生不熟”的城区NOA,大家纷纷把高阶智能驾驶定义在了L3以上。

去年年底中国开始发放L3测试牌照,第一个拿下测试牌照的,正是一直低调的宝马,终于找到对外证明自己技术实力的机会。

和宝马一样,德系三大在智驾领域的布局一直高举高打,锚定L3以车企兜底的高阶智能为目标,希望可以交付一个称得上是“好用”的智驾功能,哪怕这个功能只能在高速公路的低速场景能够启用。

在高阶智驾领域,ABB三家无一例外都选择了激光雷达的方案,德系车厂的智驾开发负责人甚至认为,未来因为不同的消费市场对智能驾驶的功能定义的差别太大,激光雷达的产品形态将会出现参数和形态上的绝对差异。

正如车载摄像头也有前视、鱼眼、周视的差异,激光雷达在未来一定会出现类似摄像头的品类细分,前视激光雷达要能真正实现超视距,理想的探测距离需要超过300m,而环视的激光雷达需要覆盖车身一圈50m左右的距离,其重要功能是解决低速拥挤场景下的快速避让。

在欧洲,高阶智驾功能从L3开始,以高速为核心场景。眼下L3功能之所以只能在低速场景启用,正是因为目前市面上还并不存在一款适配欧洲高速L3的超远距离激光雷达产品,要知道在德国有超过60%的高速是没有限速的。明白了这一点,相信大家也不会再取笑德国人小心谨慎的L3功能了。

回看中国市场,以城区NOA为代表的高阶智驾功能,作为各家车企争相PR的热点,到底实现了多少呢?余大嘴说的2023年底“全国都能开,都能用”的城区NOA到底实现了没有?又难在哪里?

先说结论。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在今年百人会论坛上公开表示,高速NOA刚抵达“好用”,未达消费者“爱用”,城区NOA,未达“可用”。这可以说是专业人士最为“实诚”的总结。

我们先来看横评的测试结果,就在上个月,我们发布了一个最新的城区NOA的横评报告,选取是目前市面上宣称已经(或者即将)推送了轻图城区NOA功能的车型,分别是问界新M7,小鹏G6,蔚来ES8和理想L9。

108公里的测试路线,仅一个车型做到了全程可启用城区NOA功能的,就是问界新M7。其余车型表现参差不齐。

第二次测试选择了上海城区的180公里的道路,各家NOA也有多次接管,问界新M7在测试中也有4次降级,26次接管,平均接管率在7km/次。而一直宣传城区NOA的小鹏G6,在上海的这段测试当中,功能启用率达到55%。

到底是哪些魔鬼场景让城区NOA频繁降级?

简单归纳一下,目前导致城区NOA退出或者降级的场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车辆对动态目标物,尤其是行人、电驴子这类靠的又近,移动速度又快的目标物的识别和响应,依然是有很大难度的。

保守一些的智驾策略,遇到障碍物就会提醒接管,但是这时候留给驾驶员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了,在最后一刻才甩锅给驾驶员。甚至有的策略在提醒接管的同时还不会减速,这个是很危险的。

这类场景,感知如果能尽早识别,也不至于要挑战人类反应的极限。

对动态目标物-电驴子识别不够迅速

对动态目标物-行人避障失败

以上两个场景都是车的智驾功能一边提醒接管,一边还在继续前进,危险可想而知。

第二大类是对静态目标物的识别有问题,比如说高速上的防护栏,城市中随处可见的锥桶、三角警示牌等等。

这时候智驾功能往往就表现得“傻里傻气”或“极其莽撞”:要么就是等着不走,要么就是直接撞上。比如下面这个视频里面,上匝道的时候直接贴在高速的防护栏上一路摩擦,如果后向有跟车,多半要发生追尾。

无法识别高速栅栏,直接高速剐蹭

甚至包括大家平时以为很安全,大不了就停下来,绝对不会撞到的APA自主泊车功能,实际上事故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APA场景能调用的传感器极其有限,基本上用鱼眼摄像头单挑各种APA泊车场景,对于算法同学来说压力山大。

摄像头本身就是二维传感器,并没有深度信息,再加上鱼眼摄像头对于物体的识别还需要畸变矫正,各种算法叠加,往往出现十几个厘米的误差,已然是竭尽全力了。

然而对于很多城市里狭小的停车位和超大的车身而言,这十几个厘米的误差,都是造成各类泊车碰撞事故的罪魁祸首。

车库APA泊车车头撞了

车库APA车头撞车了

再就是轻图NOA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对城市里面的马路边沿、路障的识别能力有限,可能功能不会降级,但是体验一言难尽。堪称算法工程师的噩梦,智驾测试员得骂娘。

各式各样的“马路边沿”

一边是车企拼命要将城区NOA普及到每一台车,另外一边却是城区NOA实际功能表现不尽如人意。

眼下“BEV+Transformer”刚从前瞻研究论文到来到产业界不久,再提起,居然感觉已经有些过时了。

智驾工程师们刚刚学习完机器视觉的最新的论文研究成果,又马不停蹄的要奔向“端到端”、“大模型”。

毕竟前面有特斯拉,“端到端”号称已经上车OTA;后面又有小米,号称今年底就要进入智驾第一阵营。群狼环伺,敌手遍地。

仔细看看国内智驾第一阵营和紧随其后的第二阵营,没有一家能完全舍弃激光雷达。无论是BEV,还是占用网络,国产的智驾方案都已经融合了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在智驾功能中不仅仅是冗余的备份,其输出的三维感知,尤其是深度(距离)信息,功能目前还无可替代。

尤其是轻地图方案盛行的今天,激光雷达配合GNSS+IMU实现车辆自定位,将是又一个主打功能。眼下,大家关注更多的是激光雷达的成本能不能再降一点。

王传福也号称要自研激光雷达,成本希望控制在900元左右,当然,如果仔细看他说的原话,他传达出来的完整信息是:“不是那种高分辨率的,而是那种够用的性能的激光雷达,我们认为可以控制在900元左右。”

在苦苦等待产业界拿出更便宜组件的同时,重新从实际需求出发,重新定义传感器的参数,重新寻找够用的、好用的激光雷达,很可能是激光雷达成功的另外一条道路。

而这,也恰恰和我前面说到的德国车企对传感器的定义的说法不谋而合。

城区NOA,要求车辆能尽量提前输出近距离感知的障碍物,只要阻挡前进,车辆就先减速,不要在碰撞前一刻,还在一边速度输出,一边提醒接管。

这就是激光雷达的感知逻辑,只要探测到有障碍物,无论是什么物体,都会在探测到的第一时间向系统反馈“unknown big” ,“unknown small”。

简单点说:别问是啥,先减速再说。

对比摄像头感知,无论用什么大模型,都要先识别是什么,再向系统反馈,往往这掐指一算,就快撞上了。

对于城区NOA,侧向激光雷达也是一个重要的可选项,50米以内可以实时输出精确感知,超大的垂向视场角,对贴身的行人横穿,外卖小哥的蛇形走线,都可以及时探测,避免灯下黑的情况。

激光雷达安装在车顶,车身5米之内都没有点云,也就没有激光雷达雷达的感知,处于感知盲区。

尤其是城市里面各式各样的花坛、绿化带、隔离带和石墩,中国这么大,障碍物是无穷无尽,用侧向激光雷达,这些训练的成本都可以省下来,又离轻图的城区NOA更近了一步。

眼下,已经有一些车企开始在布局侧向激光雷达的上车,和两年前的“4颗以下别说话”不同,侧向激光雷达的回归,恰恰是不少车企冷静之后的理性选择。

眼下又到了北京车展,各家的新车发布年度大戏上演的关键时刻了,城区NOA功能今年又要新上哪些车型?大家还会继续卷“开城”的速度吗?会不会更加关注自家产品的每百公里接管次数呢?会不会让我们看到更加接近“可用”的城区NOA功能呢?

北京车展,我们拭目以待。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