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都造出来了,还说小米是“供应链整合商”?

0

听雷军讲发布会就像是听一场科普,他会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抽丝剥茧地讲给你听,如果你恰好感兴趣的话,小米发的布会其实值得反复去听,今天这场汽车发布会同样如此。

这也是小米与其他车企最大的不同,作为一家用户型企业,它的发布会、它的营销动作都是做给用户看的,而不是给老板看,所以从昨天晚上的“致敬”开始,我们就已经提前被小米拉进了发布会的节奏中。

这种连呼吸都在做营销的公司,还有与生俱来的用户视角,可能是传统车企难以学到的。

今天发布会一开始,雷总书接上文,回应了昨晚致敬引发的轩然大波,并诚恳地解释了没有向一汽、二汽、长安、上汽、广汽、北汽、长城、吉利、奇瑞致敬的原因,表示这都是大家的误解罢了。

雷军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造车之后人设依然不能变,一上来就打了一出真诚牌,但转折也来得很快,致敬之后很快就来了一出先礼后兵,讲起了技术。

造车的小米,还是供应链整合商吗?

这场被冠以技术之名的发布会,其实已经把价格之外的大部分内容都讲出来了,不过也许是因为产品明年才落地,所以在发布会后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你的技术都在 PPT 上”、“说白了都是供应商的东西”

但其实细算起来,小米汽车落地就在两三个月以后,也就是说今天这个 PPT 的参考价值并不低。我们就从 PPT 中挑出了两个重点,扒了扒小米汽车的那些真本领。

当然有个大前提是,在今天的汽车市场上,能把供应链整合做好也是一种本事,至于宣传时改口说是自研并不重要,毕竟最终还得靠实际体验来说话。

第一个重点是三点技术。

雷军首先讲到的是电机,核心指标是转速,虽然小米被智界 S7 上 22000 转的华为电机提前一个月截胡了,但小米自己的 V6 和 V6s 超级电机依然拥有 21000 转的高转速,超过了 Model S Plaid 和极氪 001 FR,实力不容小觑。

还有一个 2025 年才能上车的 V8 电机达到了 27200 转,它的账面参数十分惊人,功率密度达到了 10.14kW/kg,远超 Model S Plaid 的 6.22kW/kg,不过在 2025 年是否还能保持领先就不太好说了。

而雷军之所以要提前秀肌肉,也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小米是有预研技术的,甚至在实验室里都卷到 35000 转了。

再来看电池,这里重要讲的是 CTB 一体化技术,PPT 上有个关键指标可能被很多人忽视了,就是小米 SU7 的电池包和地板厚度加起来只有 120mm,这个纪录应该是目前的第一。

此前,智界 S7 曾表示其 117 mm 的电池包厚度(没有加地板厚度)是业界最薄的 800V 高压电池包,而极氪最近发布的金砖电池,光电池包就有 140mm 了。

雷军表示,这块电池包是历时两年,与宁德时代共同投资了上千名工程师完成的,从一体化的程度来看的确是目前优势最大的,给小米汽车内部留出了宽裕的纵向空间。

第二个重点来看热管理技术。

讲到热管理时,雷军最后用小米汽车将要挑战“冬季电车续航之王”进行了概括,而想要拿下这一荣誉,就得依靠发布会上讲到的“小米高效双模热泵”。

早在今年 3 月份,网络上就流出了一套小米热管理系统的专利图。我们都知道特斯拉的热管理以高效的 8 向阀而闻名,而小米的专利图显示,其采用了更高一级的自研 10 通阀系统。

今天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这套系统提供的最大电池加热功率可达 18kW,远超 Model 3 的 11kW雷军表示,这意味着小米汽车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做到空调升温速度同级最快、充电速度同级最快。

通过这两个细节中不难看出,在汽车领域,小米依然展现出了其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至少让这款车在技术方面达到了当前主流水平,甚至在一些功能点上也做到了雷军说的同级第一,不过这两个月内是否还有人截胡就不好说了。

智驾、生态怎么搞

讲到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时,现场的呼声是最高的,小米在这两方面的技术路径也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分析。

特别是在智驾方面,如果你了解过小米汽车的研发历程,就一定知道发布会上呈现的只是最终结果,但过程中做了哪些改变,这些改变又说明了什么则没有讲到,我们就来给大家来扒一扒。

先来看小米 SU7 MAX 的智驾硬件,1 颗顶置前向激光雷达(禾赛 AT128)+ 全向视觉感知,配备双 OrinX 芯片,感知设备堆料并不猛。

但在早期曝光的小米汽车伪装车上,感知设备并不止于此,在左右翼子板处还各自有一颗固态激光雷达,另外还有两颗毫米波雷达。

通过这个变化,可以看出小米的智驾算法同样迈入了重视觉的阶段,和目前第一梯队厂商的主流方案步调完全一致。

换个角度来说,去掉两颗激光雷达后,小米汽车的成本也会大幅下降,也就是说,要么小米是出于降本的需求去掉了这项配置,要么就是因为小米走向了重视觉感知的路线。

但无论是哪一个出发点,都必须有一个支撑:小米的智驾算法足够强大。

在发布会上,雷军再次重申两年前的目标——2024 年自动驾驶进入第一阵营,他还补充道,最终希望去掉“阵营”两个字,做到真正的第一。

另一点是 NOA 开城进度,雷军表示 2024 年要覆盖全国 100 个城市,这里说的当然是城区 NOA,在这方面后来入局的玩家优势确实不大,需要时间和工程上的积累。

但从技术路径来看,小米的软硬件方案已经和一线新势力看齐,而在功能方面,全场景 NOA 和自动泊车也都有布局,要想真正进入第一梯队,之后小米可能要付出更多时间去追赶进度。

最后来谈一谈座舱,相信让很多人最为惊喜的是,小米貌似替苹果造出了 Apple Car,这台车不仅支持 CarPlay、而且还有 AirPlay 以及兼容 iPad 上车。当在现场讲到这个功能时,很多人都表示小米汽车大概率稳了。

也许在其他新势力车企看来,苹果是敌对,需要做好防备,但小米的想法是,为什么不吃下这块庞大的用户市场?这种开放的产品思路和雷军信奉的一句话也有关:“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小米汽车的另一个开放体现在硬件生态的拓展上。

小米汽车的中控屏、座椅、底部储物台上配备了统一的标准化接口,能够开放给第三方配件厂商,在统一的标准下,传统的儿童座椅、手机支架都可以接入小米车机,实现功能上的联动。这种模式类似于早期的 MIUI 系统,当庞大的开发者生态入局后,可玩性将会相当之高。

但我也希望,之前在米家生态链中过于分散和碎片化的现象,不要出现在汽车上,这就会要求小米对接入汽车的第三方硬件生态和软件生态,要像苹果一样做到高准入门槛。毕竟在小米汽车上,一切都马虎不得。

写在最后

作为长期关注小米的一个用户,每次听小米手机发布会,特别是雷军近几年开始年度演讲时,讲到煽情之处我都会为之动容,但在今天的汽车发布会最后,当雷军又开始他的煽情套路时,我的代入感其实并没有那么强烈。

可能是相比于小米手机十多年的历程,小米汽车能讲的故事还没那么多,而且在这个激烈的汽车市场上,讲故事聊情怀似乎也没有人能听的进去。

在发布会结束后,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小米汽车的价格,但雷总这次给出的信号是,我要与时代精英同行、我们造的是梦想之车、真的会贵一点,不可能是 14.9 万和 9.9 万。在这里也不多猜了,一起期待年后的正式发布会吧。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