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李斌、余承东、李想同台,关于电动车大佬有话说

0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车圈大佬们齐聚北京,参加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

能凑到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蔚来CEO李斌、理想汽车CEO李想等人同台的机会不多,对行业热点大佬们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干货还是不少的。

王传福:行业现在是快鱼吃慢鱼

上周刚刚发布了2022年财报的比亚迪,眼下正是意气风发,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第一,今年还要冲击300万辆的目标。

此前的投资人会议上,王传福谈到传统豪华品牌的电动汽车卖得不好时,还不忘凡尔赛一把,说“那些品牌动不动打七折、八折,一个月也才卖几百台,真是丢人,我要是他们我就不要卖了。”

不过在百人会的发言上,王传福还是非常谦逊的,他说变革之路充满艰辛和挑战,比亚迪也是如履薄冰,而且市场每天在变,中国汽车全面电动化的时间表也在提前,比想象中要快,对任何企业都是危中有机。

“行业现在是喜忧参半,不是大鱼吃小鱼,可能是快鱼吃慢鱼。因此,企业要有创新的技术,精准的战略和灵活决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王传福还提了建议,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开发周期较长,从产品开发、设计到成本管理需要做较长远的安排,所以希望国家能把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到2025年,快速出台,稳定预期,发挥新能源汽车市场压舱石和动力源的作用。

余承东回应“华为问界”之争

在百人会召开前,华为关于汽车业务决策的公告已经登上了热搜。

公告中华为再次强调不造车,且对华为标志在汽车上的露出提出了严格要求,强调华为/HUAWEI不能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而在此之前,在问界的物料中AITO问界一度更名为HUAWEI问界。

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余承东,也正式对这件事做了回应。他首先强调,不造车是华为始终坚持的,而之所以此前出现了AITO问界变为HUAWEI问界,是因为他想打造一个“华为问界”的生态品牌。

目前采用华为智选车模式的只有赛力斯,但是很快就会有奇瑞、北汽和江淮与华为合作的智选车品牌面世,如果这些品牌的车都开始销售而去用不同的品牌,那么华为再去做营销、服务、零售就会很复杂,投入成本高。

所以他希望采用一个共同的元素和品牌,也就是“华为问界”,但是公司内部有不同意见,所以现在只能取消。

除了回应智选车模式的争论,余承东也谈到了HI模式(Huawei Inside),此前因为广汽埃安官宣放弃与华为HI模式的合作,也引发了热议。

谈到这件事,余承东显得很无奈,跨国车企因为制裁的原因不会选华为,“蔚小理”这些新势力有自己的追求,出于市值等因素考虑也不会选华为,传统车企里怕丢了灵魂的也不会选华为,那华为的产品卖给谁呢?

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网联等领域华为确实投入了极大的人力财力,每年汽车业务领域投入约100亿元人民币,直接研发人员7000余人,间接华为平台人员投入超万名。

如果规模不够大,华为就无法实现商业闭环和变现,但是跨国车企、新势力和不想丢掉灵魂的自主品牌都不与华为合作的话,这个规模显然难以达到余承东的预期。

所以眼下不管是华为与车企,还是华为内部的各种博弈,都是摆在余承东面前的难题。

李斌:价格战让大家很难受

李斌的发言,一上来就是诉苦,“去年疫情就不说了,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逆全球化、供应链的脱钩,搞得大家在战略上不知道该怎么办,整个行业的不确定性非常大,最近的降价搞得大家很难受。”

不过苦归苦,要保持核心竞争力,还是得持续加码研发,哪怕短时间内这会让蔚来的财报数据不好看。

李斌说,即便2019年最惨的时候公司快要倒闭,他也没有选择关闭欧洲、北美的办公室。去年蔚来全年营收不过500亿,研发投入就超过108亿了。

除了谈研发,李斌还回应了价格战的问题,他强调蔚来不会参与价格战,因为用最低的价格去获得最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本身是不成立的。

他还认为,虽然去年底的价格战由特斯拉挑起,但是特斯拉在中国并没有拥有定价权,它之所以降价,主要是因为中国品牌的车做得特别好,让特斯拉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

而今年3月燃油车掀桌子加码价格战,恰恰说明了由油车向电车转换的趋势,“去年68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增加了几百万辆,意味着油车就少了几百万辆,这对油车是有压力的,也能理解他们在这样一个节点的一些市场行为。”

李想:最大的挑战是组织能力

李想认为,他进入造车领域之后才发现汽车行业的链条如此之长,难度如此之大,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组织能力方面。

理想汽车是一家四个维度的企业,包含平台研发、软件应用、工业制造和服务网络,而这四个维度所面临的问题复杂程度有完全不同。

所以他们不仅去学习了全世界最先进公司的流程和工作方式,还采用了前些年比较流行的OKR,通过目标管理和有效的沟通工具将部门联系起来。

但随着理想汽车的产品由理想ONE一款车向多款车演变,挑战也在升级,所以理想汽车从过去的职能组织变成了一个矩阵型组织,这样就解决了没有全局,团队各自为战的问题;技术、平台和产品研发的协同问题;产品、供应链和交付的商业协同问题。

不过组织变革要到2025年才能实现完整结果,而新挑战又随之而来,那就是人工智能大模型软件2.0的带来。

所以对于汽车企业来说,不管新旧,变革与调整永远都是进行时。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