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量最小,价格最贵的国产车在这里生产,谁都能参观,不收钱

0

文/白杨

成都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一位久居成都的朋友告诉我两个字:“逛吃”。诚然,成都是一座极具生活气息的网红城市,值得花时间走遍街头巷尾,探寻美景和美味。这次来成都虽然没有太多机会“逛吃”,但却见证了一个成都新网红打卡点的诞生,极星(Polestar)成都生产基地正式投入运营。将从这里走向世界的车型,正是最贵国产车——极星1(Polestar 1)。

这句话没毛病,所有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车都是国产车,就连如今的苹果手机,也是如假包换的国产手机。自主品牌不等于国产,例如俄罗斯工厂生产的哈弗SUV,是自主品牌车,但不是国产车,这个问题必须强调一下——平时最讨厌身边某些媒体用“国产车”来称呼自主汽车品牌,工作一点都不严谨!讨厌!

一开始接到“和我在成都的工厂走一走”的邀请时,我是拒绝的。毕竟这些年已经以学生、员工、媒体人的身份,去过很多工厂,刺鼻的气味、嘈杂的环境、紧张的气氛,都让我觉得工厂实在不是一个值得逛的地方。极星成都工厂刷新了我对工厂的印象,这里更像是一个设计中心,抑或是一座精致的艺术馆。

之前看电影《疯狂的石头》,对剧中郭涛说的一句成都话记忆犹新——“公共厕所么?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据工作人员透露,极星成都工厂不光对媒体开放参观,后期还会面向普通用户开放,只需线上预约,就能进入这座“艺术馆”,近距离观看一辆百万级轿跑的生产及检验过程,甚至是在厂区内的封闭赛道内跑上一圈,感受4秒内破百的速度与激情——绝对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如此开放的态度,在国内众多汽车生产线中是不多见的。

参观完极星成都生产基地,极星品牌中国区总裁吴震皓和媒体做了深入的沟通,此前困扰我的三个问题也得到了解答。

为什么是成都?

就像开篇所言,成都给人的感觉,是一座需要放慢脚步细细去品味的城市。在这一点上,极星成都生产基地的“调性”和成都是很相符的,其生产的性能轿跑极星1,全车大量使用碳纤维材质,生产工艺极其讲究,需要慢工出细活。整个成都生产基地的年产量仅500台,堪称“全国产量最小的汽车工厂”,以确保每一款车都是精心打磨,以完美的质量交付给消费者。

其次,极星是沃尔沃和吉利共同拥有的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沃尔沃和吉利在成都都建有工厂,拥有完善的生产配套供应链服务,极星在成都建设极星1的生产基地,可以充分享受协同优势。

为什么是极星1?

每个新汽车品牌推出的首款产品,都承载着重要的任务,即向消费者释放出品牌的特征及优势,通过这款产品为用户描绘出这个品牌大致的轮廓,从而吸引到最原始的追随者。

极星1是一款高颜值高性能的豪华混动GT轿跑,其前桥搭载一台2.0L双增压汽油发动机,低速机械增压上,高速归涡轮增压管。该发动机与曲轴上的发电/电动一体机相连,搭配8AT变速箱。后桥搭载了两个独立的永磁同步电机,分别负责两个后轮的驱动,综合输出600Ps和1000Nm,百公里加速时间在4秒左右。同时,极星1装载了34Kwh的高容量电池组,纯电续航里程达150公里。

极星1还负责向消费者传递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是奠定设计风格,极星1的外观造型保留了来自北欧的极简美学设计,配合精致的内饰,也昭示了极星品牌会走高端豪华路线。

其二是树立性能图腾。电动机相较内燃机而言,在塑造性能上有着天生的优势,近年来各大赛道的成绩纷纷被电动车刷新,就是有力的证明。不过,和内燃机一样,当下三电技术下,电动机也无法在高性能和低能耗间找到平衡,这意味着电动汽车厂商必须在高性能和低能耗间做出倾斜。通过极星1的设计参数来看,极星应该是选择了前者。

最后就是昭示产品逻辑。极星的首款车型选择了纯电续航里程达150km的插电混动设计路线,是想在公众面前树立两种认知,首先是“我们不一样”——极星和市面上大部分电动车造车企业不同,它拥有沃尔沃和吉利的技术支持,不缺汽车工程底蕴,至少在工艺和成本控制上,绝对吊打一群造车新势力。

其次,150km的高续航里程,说明了极星品牌的侧重点还是在电动汽车上,让大家期待日后推出的纯电动车型。之所以目前推出插电混动版本,主要还是想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症。

为什么是极星?

这个问题其实我问过很多厂商,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不断加深,软件供应商在整个上游体系中比重越来越大,优势产品往往集中在少数几家互联网公司手中,例如百度和阿里。因此现在大部分品牌,其车机系统和辅助驾驶的相似度都是很高的,对供应商而言,想实现盈利最大化,就必然是提供可快速复制的雷同化的产品配套服务。

在这种产品越来越雷同的时代,一个崭新的品牌该如何树立起自己与其他品牌的区别呢?对此,吴震皓问了一个问题,也有车企坚持自己做车机,但那些有“个性”的车机,用户体验真的好吗?还有充电也是,很多造车新势力也会自己建充电网点,但是那些自建的网点用户体验真的好吗?这两个问题,大部分人或许都会给出否定答案。

作为汽车厂商,最重要的不就是给用户最好的产品体验吗?既然如此,为何不将供应商当做合作伙伴,彼此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这样不仅成本控制更好,用户体验的好感度也能最大化——当然,涉及用户隐私的部分,还是需要厂商来把关。

换句话说,在体验好感度和个性化之间,极星更偏向前者。只有当个性化不影响体验好感度的前提下,极星才会在个性化上做文章——这是一个工程问题,不是设计问题。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