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新能源汽车公司吗?

2

求多不求精的发展只会让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泛滥,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金佩玲

前几日,一个汽车行业的黑马——江苏敏安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这是继北汽新能源、长江EV、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之后,发改委发放的第五张新能源汽车的准生证。

关于第六张准生证的争夺,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不仅有小康金康的步步为营,还有力帆新能源、NEVS、万象、奇点汽车、云渡新能源、蔚来等的明争暗抢。目前正在排队等待评审、或者样车正在进行检测和通过检测的兴能源汽车企业多达二十多家,以致天津和重庆检测所都忙不过来。

据相关人士透漏,参照目前已获得资质的企业来看,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是“放开”的。“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国家设立规则,只要企业严格按照规则去做,国家还是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

但是从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是否还需要那么多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这种求多不求精的发展,生产出来的汽车是否能够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呢?

之前关于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层出不穷,在这些已经获得新能源汽车准生证的企业中,同样的问题会不会再次出现?当然,准生证作为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入场券,对企业来说就像命一样重要,所以众企业对它的争夺也愈演愈烈。但资质的获得也不是那么容易,江苏奥新资质申请失败就给众多企业敲响了警钟。

江苏奥新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并不算晚,但至今仍都未获得。奥新的样车检车虽然通过,但投资年产2万辆碳纤维轻量化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的审批状态为“不通过”。

可见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还是很严格的,今年国家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准入条件中的17项条款,其中有8项包括“新能源汽车开发和制造及技术、整车控制系统”的否决条款,只要超过2项“否决条款”不达标,则不符合生产资质的标准。

有人把我们国家的新能源生产资质的审批和考大学进行类比,指出都是这种“严进宽出”的选拔方式。相比之下,不仅国外进入大学的门槛比较低,就连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也相对不高。但这也不能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会顺顺当当。在市场监管方面仍需国家给予更多重视,不仅要严进,也要严出,这样才能保证新能源汽车市场健康发展。

另外,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国内市场并不需要过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有些企业的盲目投资行为未免太过于冲动,过度投资必然会形成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带来的重复建设,就是恶性竞争,对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不利的,这方面也需要政府来监管。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