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汽车的未来为什么要押注美国?| 专栏

0

导语:万向选了美国,乐视选了美国,蔚来的未来也会扎根美国?这一波造电动车的企业都往大洋彼岸跑,难道是生孩子要绿卡么!

文 ▍张志勇

蔚来汽车的未来为什么要押注美国?| 专栏

一个最新的消息说,中国电动车企业蔚来汽车周三在一份声明中称,公司任命思科系统公司前CTO伍丝丽(Padmasree Warrior) 担任美国市场CEO,同时兼任公司软件开发和用户体验主管。

玩神秘是几个意思?

蔚来汽车自从2014年成立以来,与乐视公司的高调正好相反,许多人只是知道的是原来汽车之家的李想离职汽车之家,创办了蔚来汽车。但是,蔚来汽车传出来的东西少之又少。

目前也仅仅知道这个公司是腾讯控股、高瓴资本、红杉资本以及愉悦资本等投资,易车网CEO李斌、汽车之家李想、京东刘强东等人是创始人,而福特欧洲前总裁、玛莎拉蒂前CEO马丁·利奇(Martin Leach)担任该公司总裁。

蔚来汽车的未来为什么要押注美国?| 专栏

蔚来汽车总裁MartinLeach、董事长李斌和北美CEO伍丝丽,这个黄金组合什么feel?

创始人李斌曾经在今年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蔚来汽车计划在2016年年末推出纯电动汽车。李斌还称,公司还计划推出适用于大众市场的电动车型。

蔚来汽车的未来为什么要押注美国?| 专栏

蔚来的真车见不到,就先看看参赛的赛车过过瘾吧

但是,到底蔚来汽车为自己的未来电动车做了什么?许多都是一个谜。

蔚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蔚来汽车不是第一个从整车生产行业之外进入到电动车行业的人士。除了蔚来汽车,乐视是比较高调的一家。

乐视一直宣称自己要做汽车生态链,而且在汽车行业的各个环节上大幅度投资,这包括了收购易到用车,以及最近传出来的在美国要建立电动车工厂。

然而,还有一家中国汽车企业,总是被人们所遗忘。这家公司就是生产零配件的万向集团。万向集团其实早就进入了美国市场很多年,收购菲斯科也是其多年的整车梦想实现的爆发点。

蔚来汽车的未来为什么要押注美国?| 专栏

收购菲斯科的主角:鲁冠球vs李泽楷 当年也是争破头啊

无论是蔚来汽车,还是乐视与万向,我们都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他们纷纷把自己制造电动车的地方放到了美国市场。

车企都扎堆美国“坐月子”

乐视在前一段时间刚刚被爆出与美国Faraday Future公司之间真正的关系,这家中文名被翻译成法拉第未来的公司应该就是乐视在美国的子公司,也或者是乐视在美国的公司。

有媒体报道称,这家公司计划要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建厂并生产电动车汽车。

而按照乐视超级汽车联合创始人、全球副董事长、中国及亚太区CEO丁磊的说法,这一项目从开始就面向全球市场,未来将面对全球进行销售,而它的价格也将“出乎意料”。

丁磊甚至还说,“11月10号,我刚刚在美国试驾了我们的工程样车MuleCar,它比我预想得要好很多。”。

蔚来汽车的未来为什么要押注美国?| 专栏

按照目前各种各样的迹象显示,乐视如果要自己造车的话,第一站将会选择在美国。

这可能与蔚来汽车不谋而合。而万向集团在收购了菲斯科之后早就笃定在美国建立自己的电动车生产基地了。

但是,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爆发,2015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动车市场。而且从未来的市场潜力看,在中国生产要比在美国生产更接近消费者。

恰恰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美国的特斯拉公司不是一直在考虑要在中国建立基地或者寻求国产化吗?

背井离乡也是有苦衷的

蔚来汽车今天聘请一位虽然不是地道的汽车行业的女士作为自己在美国公司的CEO,虽然重点不是制造汽车而是研发汽车。但是,蔚来汽车一定会选择自己进行造车。

因为汽车的代工也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才行。中国显然缺乏这样的能够为高端豪华车型进行代工的生产基地。

这样,蔚来汽车就只能留在美国了,不管是只是研发汽车,还是会在未来在美国制造汽车。

不过,并非蔚来汽车一定要去美国,这是因为蔚来汽车如果要生产汽车而不只是研发汽车的话,中国基本没有可能。因为中国需要生产资质。

当然,任何一家非汽车领域的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快速进入汽车行业,只要收购一家具有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就行。然而,这种收购可能会给蔚来这样的汽车公司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麻烦。

一向喜欢轻资产上阵的这些IT界的大佬们,可不愿意在生意还没有正式开张之前,就背负这么沉重的包袱。

因此,他们选择了美国市场。

蔚来汽车的未来为什么要押注美国?| 专栏

对此,中国也开始在考虑放松政策限制,并准备给几家非汽车企业颁发几张汽车生产的通行证。

不过,这其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是,希望拥有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数量太大,几张生产汽车的资质很难满足所有希望进入汽车领域的企业的要求。

而且,从美国市场开始的一个好处是,他们可以让中国消费者感觉到自己品牌的形象更加高大。

但是,蔚来汽车们,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整合与美国管理层、一线员工之间的文化差异。如果这种整合不能获得效果的话,汽车的研发,特别是生产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