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日前,发现滴滴正在收买微信KOL转发Uber的黑文。Uber到底有什么小辫子被揪在滴滴手里了?
文 ▍圣德太子
朋友圈101:如何识别黑文
最近在批复朋友圈奏折的时候,发现Uber和滴滴的存在感略强,主要有两篇文章:《为什么Uber的算法不适合中国》(以下简称“算法”文)和《Uber滴滴互殴,犹如当年QQ和MSN》(以下简称“互殴”文)。
目前,两篇阅读量分别兴致高涨地破了5万4000点和2万3000点,适才要雄起而膜拜之,结果有朋友爆料,又是来刷下限的,真相其实长成这个卵样:
暗暗进行的“滴滴项目”,跪求媒体老湿转发两篇文章
(免费转发的朋友们,蛋疼菊紧了吧!)
这样的KOL大法,Uber也是感到醉了。
“我们还是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别人怎么说,那就怎么说呗。”Uber方面相关人士表示,“还是希望有健康的环境,更多地从如何服务用户角度考虑。”
Uber不适合中国?
先给不明真相的同学来个剧情概要:
“算法”文和“互殴”文两篇黑文,不约而同地都攻击了Uber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这对Uber而言,是第N次拍上脸的耳光。只是以往的诟病,算不上中肯,也还算中庸;而此两篇黑文,分明是瞄准了命根——姿势还拗得非常清纯。
“算法”文,从“派单算法”的角度,吐槽了Uber的派单效率低——用车订单会先派给司机A桑,A桑如果不想接那就不响应,20秒后单子会给到司机B桑,然后B桑也不想接的话,又得等20秒,最多转手8次,一个单子的周期长4分钟。
而滴滴则会把订单同时给到多名司机A、B、C、D等桑们,司机桑们可以抢单也可以拒单。文章认为,“多个司机同时拒单的概率远低于一个司机拒单的概率”,因此结论,单位时间内滴滴的效率要高出很多,并且乘客和司机人数越多、效率越高。
首先,严格地说,这和“算法”真的只有半毛钱关系,其实喷的是Uber的派单模式,而不是算法。
算法,是Uber在派单之前用来匹配“乘客需求-司机供给”的模型,每个订单通过算法(包括是否可用、以往评价等因素),决定了司机和车辆的推荐顺位。
在这样的调度系统中,A桑是优先被推荐的,因为他是综合考量下来的最佳选择。通过精准的匹配算法,提升推荐的匹配度,就能降低拒单率。所以Uber A桑的拒单率,未必会高过滴滴的随地揪来。
所以,这种攻击就像你以为会喝到可乐,却发现可乐罐里居然是带着可乐骚气的白开水,以假乱真嘛。
关于拒单率,“算法”文还补充说,由于司机接单前不知道目的地,接单后再拒单的大有人在,比例在30%以上。Uber方面的相关人士哭笑不得,“里面的数字不能信啦。”
所以,这篇“算法”文用伪科学抹黑Uber,太经不起推敲了。
另一篇“互殴文”,则是颇有#高逼格洋货的背后,尽是些然并卵#的调调。
文章把Uber/滴滴,与早年的聊天软件MSN/QQ作类比,得出Uber就像当年的MSN一样,情怀很精致,但是无视客户需求;相比滴滴则像QQ,虽然屌丝,但是接地气,取长补短,终将一统大业。
老实说,互殴类比的设定,标签是足秤的,Uber和MSN的确都有外来的典型特征:洋气、逼(zuo)格高、用户体验问题不少。但是不得不指出,Uber正在尽力弯腰接地气。
比方说,Uber之前以约炮作为卖点的宣传手段,不惜把“约炮神器”的标签往身上贴。Uber的很多推广动作,MSN是没有的。(太子身为最后一批坚持使用MSN的客户,还是很懂的。)
所以,Uber和MSN的处境相似,但是Uber不是MSN。现在预言Uber的命,未免为时尚早。
滴滴到底在怕什么?
为什么“滴滴项目”要选择这么两个不太牢靠的点吐槽呢?也许这些正是滴滴对Uber最大的恐惧。
今年,Uber十分用力地盯着中国市场。Uber的CEO特拉维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大剌剌地表示,中国是Uber全球最优先要搞到手的市场!为此,Uber从6月22日正式开始新一轮融资,“要用10亿美元,撬动中国。”
尽管目前市场份额来说,滴滴快的仍是主流,但是Uber正以核爆一般的速度增长,日单量达到了100万单,今年年底中国就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Uber最大市场。
中国月单量曲线几乎直线上升
从算法上来说,有了更多的人使用,就会产生更多的数据,Uber的匹配算法就会变得更加精准,用户体验与粘性就会变得更高。
而今年早些时候,Uber还对系统做了优化。新的派单系统提供叫Disco(=Dispatch Optimization)的优化调度服务。区别是,老的系统只针对当前的供应量计算;而新的系统则能考虑全局指数。
在新系统下,Uber会基于乘客的位置和更短的ETA(到达乘客的时间)进行计算推荐。不仅是空车的司机,还有那些接单中、可以顺路搭载的司机,也都是候选项。这样就能减少用户等待时间,使得运能更有效率。
只要Uber这个产品好用,它的高逼格就能成为加持的砝码——这是屌丝很难追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