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车音网创始人沈康麒:语音识别有无数个痛点

0

导语:以语音识别作为车联网的入口,是四两拨千斤,还是以卵击石?AutoLab汽车实验室记者专访车音网创始人兼董事长沈康麒,探索车载语音识别这个重度垂直领域,究竟在垂些什么鬼?

文 ▍杨婧一

所有的创业者都还在做的事:“活下去”

创业者的染色体上,恐怕都存着一段名为生存危机的DNA。

车音网是深圳专注做语音识别的企业,2008年创立,随着车联网的流行,现在可以说风生水起,发展地有声有色,每年能保证100%地增长。

然而,车音网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沈康麒,在接受AutoLab汽车实验室记者专访的时候说 ,“最关键的,就是要活下去”。

车音网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沈康麒

请想象这样的画面:

一个已经完成C轮融资的老板,坐在上海香格里拉酒店咖啡厅奢华的长沙发上,面前燃着一壶看起来就很高级的茶,跟你谈论“活下去”。

记者想起之前读到过一句话,“在上海这么精致的地方,你竟然选择做一条创业狗。”沈的回答,刷新了记者对创业的感触:

创业之路,或是被淘汰的惴惴不安,或是被挑唆的满腔鸡血。你的愿景中,如果包含了精致的安逸,那都是幻觉。创业者,永远在动荡的路上。

创业之路,需要一点点运气,和一大包勇气

沈康麒是创业语音识别行当的老兵。

上世纪末的那两年,是语音识别萌芽的高峰期,市面上喊得出名号的公司,都是在那个时候发迹的,比方说科大讯飞。沈康麒和他的团队,也是其中的一小撮,他们是最早一批开拓中文语音识别商用化、产业化的人。

2002年,纳斯达克市场崩盘,打破了沈当时的上市计划,最后他把公司卖了。等到再创业,已经是2008年,他仍旧执拗地选择了语音识别。

即使在今天,语音识别也还是片非常大的蓝海,随着各种智能设备,包括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等都逐渐引进交互功能,语音识别的前景变得越来越有想象空间。

但是语音识别的入行门槛非常高,所以玩家并不多。国内但凡提到语音,一定绕不开科大讯飞,2008年,当沈康麒准备再入创业坑的时候,1999年起就在语音行业摸索的科大讯飞上市了,成为业内鳌头。

搁你,你会直接用螳臂挡大车?

沈康麒独辟蹊径地选择了当时没什么人关注的汽车,作为再创业语音识别的入口,早于其他人,把语音识别塞到车里去。

“语音识别在很多地方不是必需品。”比方说智能家居整合语音识别进行的交互,就可以通过键盘输入指令的方式替代,你总能腾出手打字。

但是在驾驶过程中,驾驶者(法律上)是腾不出手(不应该腾手)进行其他操作的,而这和实际需求差得太远了。因此沈康麟认准了汽车,是语音识别的必要场景。

入口之后,活下去难在哪里?

现在看来,这个方向是极具前瞻性的。尤其是2014年车联网疯了一样地受欢迎,语音识别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各车厂都需要这项技术实现便捷的人机交互。

在车载语音识别这个细分领域,也出现了竞争者,从数量上说,竞品不多。语音识别的从业难度,就是它的“高门槛”,已经筛去了大多数玩不起的玩家。

汽车是个难搞的环境,有噪音、回声的干扰,对识别技术是一种挑战。

而最关键的,还在于语音识别,要大量的数据作支撑,才能建立起模型。尤其是中文语音识别,还存在严重的口音差异,需要不断完善口音数据的包容性。

采集数据,就是一个烧钱的过程。沈康麒的压箱宝,来自十几年前开始积累的数据库。他的团队当时花了3000万元,采集了100万人的数据。

只要不断有人在用,就会有数据更新上传去完善模型。也就是说用得越多,语音识别的效果会越好。不过用了一两次觉得体验不好,就弃用的车主不在少数。

至于门槛内的竞争者,他们才是真凶悍。比方说,大户科大讯飞也于2011年底推出了车载语音识别解决方案——汽车语点系统。

沈康麒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他认为垂直专注于车载领域的语音识别,精度是不一样的。“做任何一件事,盯住一个方向,做透了,一定能出点成绩来。”

烧钱,肉疼

语音识别难做,回报也并不丰厚。一方面,现在还处于市场的培育过程,对用户来说,是免费的。车音网是面向B端客户,卖给车厂作前装,因此利润不高。

另一方面,在沈康麒看来,语音识别毕竟还是一项工具型技术。今后车音网的垂直重点,会放在借助语音识别的车联网应用服务上,比方说LBS的语音搜索,语音电台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