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果你觉得无人驾驶汽车真的就是为了“无人驾驶”,那你未免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简单了。
文 ▍呆伯特
在无人驾驶汽车的背后,必定隐藏着种种的玄机,不然,钱多人精的互联网公司肯定也不会跑去掺和这么件他们一窍不通的事儿。
为了带领你们看清这个世界,呆伯特今天就透过以搜索引擎起家的谷歌、百度,以及以打车软件起家的UBER、滴滴快的,带你们领略这个人类伟大构想背后的商业布局。
搜索引擎
外方代表:谷歌
基础设施成了广告神器?
2010年10月,谷歌首次在官方博客中宣布,他们正在开发无人驾驶汽车,以防止交通事故与减少碳排量,就此拉开了互联网公司掺和无人驾驶汽车的序幕。
那么,除了官方画的大饼,谷歌涉足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没错,还是搜索!
而且这一次,谷歌想搜索的不再是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真实世界。
此话怎讲?随着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势必会有大量针对无人驾驶的基础设施部署在路上,它们负责管控无人驾驶汽车,使车流更加安全与迅速。
除了要利用数据控制汽车,这些基础设施还要处理天气、路况、以及燃油数据等等,甚至还要与每位车主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比如日程安排、上下班时间等。
因此,基于在搜索领域的巨大优势,谷歌完全可能成为唯一一个得以处理如此庞大数据的公司。
而且,只要能掌控住这些数据,谷歌就可以把真实世界的数据与网络虚拟世界的数据相结合,从而产生无限的商业价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呆伯特是做饭馆的,那么,我完全可以通过“现实版”的谷歌实时搜索,经过我店面顾客的具体信息,从而定时定点地给他们推送广告,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
中方代表:百度
跳跃式发展地图
相比谷歌,百度研制无人驾驶汽车的目的显然还没到基础设施这一步。为什么?因为它自己家的地图团队还没真正独立,大部分数据还处于众包的阶段。
而随着无人驾驶汽车研制的展开,百度地图完全可以直接跳到下一个领域——动态地图。
动态地图是什么鬼?简单理解,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路况地图,动态地图初级版。
你可能还不知道,我们现在手机上看到的路况地图都是依靠人工实时采集,采集人员也许就出现在你今天上下班的路上。
因此,当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完全取代人工采集,百度地图将得到跳跃式的发展,届时,连接“人与信息”不再是百度的口号,连接“人与服务”才是下一个路口。
打车软件
外方代表:UBER
UBER变身“移动运营商”?
UBER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尼克有句爱被媒体老湿引用的话:“Uber体验比较昂贵,因为它不仅仅包括了汽车,还有坐在汽车里的另一个人。
如果汽车里没有另一个人的话,(乘坐Uber)的成本就比拥有一辆汽车要低了。”
因此,虽然现在UBER还打着为拼车司机赚钱的名号,但是,在它内心深处,时时刻刻都想着如何砍掉这个巨大的人工成本,从而“榨取”更多的利润。
我们可以想象,当无人驾驶汽车真的成为未来城市的标配,掌握着大量打车数据的UBER完全可以从“伪出租公司”转型为大型的“汽车运营商”,管控所有无人驾驶汽车的“流量”。
怎么理解?打个比方,就像手机移动运营商一样,UBER只需把“基站”,即无人驾驶汽车准备好,接下来,除了少量的运营费用,该做的事就是躺着赚钱了。
目前,UBER已经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国家机器人技术工程中心”达成长期合作,欲在无人驾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方代表:滴滴快的
实力暂时配不上野心
昨天,滴滴快的与北汽正式展开合作,而且对外放话,我们的合作和车辆有关,与应用无关。
也就是说,滴滴快的与北汽展开合作并不是像之前易到与丰田那样,形式主义大于现实主义,他们所构想的,可能就像UBER一样,想成为中国的“汽车运营商”。
但是,与卡内基梅隆大学相比,北汽在无人驾驶领域的进展貌似还有很大的距离,而滴滴快的本身又跟UBER一样,并没有太多无人驾驶领域相关的人才。
因此,呆伯特猜测,滴滴快的与北汽的此番合作,目的是为了抛出更大的橄榄枝,告诉大家他们想做“汽车运营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