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车界微视
这两天,你的朋友圈被“妹子被带看速7之后带去速8”的段子刷屏了吗?美国环球影业出品的《速度与激情》系列,已经成为全球影史上最卖座、影响力最广泛的汽车类电影。
看着荧幕上范·迪塞尔、保罗·沃克、杰森·斯坦森一众硬汉的各种极速狂飙、疯狂碰撞,笔者不禁感慨,何时我们才能拍出这种好看的系列赛车电影?我们也拍过《头文字D》、《阿郎的故事》等,但都未真正带动中国汽车或摩托车赛车类电影形成气候。除了电影业在制作技术、运营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差距外,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消费特点等赛车电的基础,目前也很难支撑起中国赛车类电影的爆发。
从产业基础看,我们还造不出可供赛车电影狂飙的高性能车。《速度与激情》中,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等目前汽车产业强国的各种代表性跑车均有过亮相。中国自主车企曾经推出过吉利美人豹、比亚迪S8等入门级跑车,但最终这些聊胜于无的“形象工程”市场销量惨淡,草草收场。正如曾经一窝蜂的上B级车一样,中国品牌现在做高性能车所欠缺的究其根本,可归总到一个词上:积淀!
虽然现在电子产品在汽车上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汽车终究还是一个机械产品,数千上万的零部件堆砌在一起,即使小到一颗螺丝的技术或者装配参数差异,也可能导致整体质感的天壤之别。我们的中国品牌真正开始发展,也就十多二十来年的时间,前期出于市场考虑,基本以逆向开发为主。现在也还没完全从逆向开发过度到正向开发,车身、底盘、发动机、变速器等汽车产品的核心技术还未能真正掌握。没有能设计出好看又好造的汽车大师,没有无数的实验验证,没有一个个数据堆积起来“核心机密”,没有无数看一眼、听一声就知道问题在哪儿的匠人、技师等等设计、技术、制造、配套等整个产业体系的长时间积淀,就无法制造出能够市场化的高性能、高品质汽车。这也是某些中国品牌收购了国外汽车企业的技术,造出的产品还停留在“自主”档次,以及“红旗”举而不扬的原因。
正因为如此,现在中国品牌都慎言向上。今年上市的哈弗H8、吉利博瑞等“自主高端”产品虽然在某些核心技术方面还有所缺失,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中国品牌整体研发、制造等方面的积淀,有望实现销量突破并取得主流市场地位,几乎得到了中国汽车相关从业者的一致叫好。
目前,高性能车在国内属于小众“玩具”。在这些小众群体中,超跑属于土豪,和中国品牌是基本无缘的两个世界。中国品牌未来的高性能车之路,只有从推出自己的高尔夫GTI、福克斯ST这种大众化车型的高性能版本,或者野马、科迈罗这种“平民跑车”开始起步。但除了上述产业积淀外,国内可供中国品牌实现高性能车突破的市场基础目前看起来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的基础是经济。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样,中国消费对汽车的需求也是以满足出行需求为主,但我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去年才突破100辆,汽车消费相较发达国家还处于普及阶段。对比相同跨国车企在中美、中欧等地市场的主力车型,甚至相同车型在中外的配置对比,都有所差别:在中国的主力车型或者相同车型的配置都更讲究实用。目前SUV和MPV的快速增长,也充分说明空间而非驾驭性能是国人购车首要考虑因素。
除了消费者需求外,更加不乐观的是,中国品牌“平民跑车”发展之路面临政策上的阻碍:限行限购。本来,家住大城市、有一定经济实力、渴望不时体验一把飙车快感的“热血青年”张三,在拥有了一台能满足全家人出行的“大车”之后,已经做好买一台高性能车玩玩的预算,可以晴天一声响,限行了!这时候,他不得不考虑把家里的车位或者预算用来买另外一台“大车”,上不同的牌照,以应对限行的不同号牌要求。
汽车消费政策的制定并不取决于老百姓的用车需求,同样,中国品牌高性能车或许也能从目前的技术或者市场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比如墨西哥这个自主汽车产业并不发达的国家,也推出了VUHL 05这种超跑。比亚迪的唐,5秒破百的加速性能已经可以和很多超跑PK,而且绕过了中国品牌相比外资品牌不足的内燃机方面的技术难题。同时,高性能车所采用的技术、材料、设计等方面的理念代表了大众化汽车的发展方向,其技术、制造、研发等方面的积累是可供车企未来推出大众化车型的金矿。但是,整体而言,我们的中国品牌还存在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投钱搞没有市场的高性能车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笑话。
技术积淀的缺失,市场基础的薄弱,生存压力的压迫,我们的中国品牌短期内很难有实力或者兴趣再去制造什么高性能车。不过,可喜的是,现在大部分主流中国品牌已经在“造车”领域有了很多自己的积淀。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吉利再推美人豹、比亚迪再做S8,就不会再成为一个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