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经济网(北京)
辞旧迎新,汽车产业发展和市场前行,都将在2015年迎来新的挑战,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将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分析,从各个维度,带您一起“鸟瞰”2015年。
今年是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规划中的关键结点,按照预期设想,到2015年将实现50万辆的保有量规模。按照2014年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和数量来看,今年几乎无法实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的目标,是否这又是一次盲目的“放卫星”?
将近三年前,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规划》,首次明确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除了提出“以纯电为驱动”的核心思路之外,还强调“到2015年实现保有量50万辆,到2020年达到200万辆”,正是这两个“数字”,成为当年讨论最多的焦点。
新能源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要相当一个过程,政策导向为驱动的产业模式,能在短时间内带来效果,但如果希望产业发展保持良性生态,还需要挖掘消费者的切实需求。
目标相去甚远 消费略有起色
按照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首届论坛在今年初公布的数据:截至到2014年底,我国生产各类新能源汽车已达11.9万辆,2014年全年产量大概是84900辆,虽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整体数量仍然不大。在示范城市当中,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合肥、深圳等地达到了5000辆以上的推广数量,私人消费市场初具规模。
而按照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咨询与Autofacts业务合伙人金军在去年的统计: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可能在87000台,近90000台的规模,它与《规划》也确实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更快地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各部委领导纷纷在“论坛”上表态,以达到快速发展的目标。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年初继续强调:将共同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以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技术支撑和战略储备。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曾晓安也指出:汽车工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发达的汽车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将新能源汽车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技术研发、产品销售等方面制定了很多有利的措施予以支持。
但没有一位部委领导愿意谈及2015年50万辆的目标如何实现。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发平曾谈到:如果目标落空,是否需要政府问责?谁又来承担产业目标落空的责任?
政策仍在“输血” 服务要跟上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发展来看,新能源发展初期,由于这个行业特点,投入比较高、风险比较大、消费环境还不完善等等因素的制约,需要适当的一些政策支持。那么制定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补贴,国际上有惯例,从产业发展需要来看确实也有必要。
据曾晓安介绍,中央财政支持新能源汽车基本框架基本形成。2009年启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以来,不断完善政策,先后出台了补贴税收、政府采购等多方面的措施,涵盖了研发、消费和配套设施建设等相关环节,形成了一套体系。出台正面刺激政策同时,注重发挥税收等政策工具调节功能,提高了成品油的消费税率,调整城市公交车油价补贴政策来平衡传统的燃料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运营成本,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的比较优势。
从企业层面来看,更需要提前布局,积极挖掘消费潜力。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既是制造业,更是服务业,它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并且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使用化要求,也是我们新能源厂商必须做的一门功课。
传统汽车面对的是一个十分成熟的环境,加油站、维修点。但是买了电动车的人呢?可能有上百个问题要去迅速解决,像安装充电桩,不要说全国,在北京等发达一线城市都极为困难,更不要说二三线城市和乡镇。“我举个例子,北汽新能源公司从6月份推出,已经取得了3000台定单,大部分是私人用户,还有一些集团用户。但是真正到今天为止能够安上充电桩,能够正常使用车辆有多少台?只有400多个,这个比例也就是15%。” 郑刚说。
在王传福等新能源汽车“先锋”看来:购置税免除、打破地方保护,以及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等政策,都在催生新能源车爆炸式增长。就像10年前的电子商务,当时是个新兴事物,现在发展却多快;20年前的互联网,完全是靠商业的模式发展起来,但新能源车需要“政策+市场”组合的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