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汽车史上换代周期最长的家庭轿车的话,沃尔沃XC90应该不难抢得一席之地。从2002年发布之后,除了小改小增配外,居然固执的12年不“变脸”,这在改款升级不断加速的汽车界,显得有些“另类”。
不过,进入2014年,坊间纷纷传闻:沃尔沃终于决定不要XC90那张“老脸”了。让“沃粉们”五味杂陈之余,也让我们对XC90以及沃尔沃的戏剧性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者:蒋城先
❏ 从一次“婚姻”走向另一次“婚姻”
先让我们回溯一段往事。
1999年,当时意气风发的福特以64.5亿美元正式收购了沃尔沃集团下的轿车业务,并将其清晰地定位为像路虎、捷豹、阿斯顿马丁一样的奢华品牌。
2002年,背靠福特的沃尔沃在成功推出了S80、V70、XC70与S60等车型之后,推出了名为XC90的中大型SUV(与S80共享平台),次年还成为沃尔沃在北美最为畅销的车型。
在这段“蜜月期”里,沃尔沃无限风光,并开始被人们视作汽车安全领域的标杆。尽管从2006年起连年亏损,但美国人和瑞典人还是互相安慰:“困难是暂时的、面包会有的。”
好景不长,2008年次贷危机正式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包括福特在内的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一度濒临倒闭,沃尔沃汽车也陷入自创立以来的最大困境。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为了摆脱财政“拖累”,福特把捷豹、路虎、沃尔沃相继出售,而吉利集团成功地以18亿美金、100%股权正式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
在这样一种风云跌宕的年代,XC90想要改款,恐怕也是件不现实的事儿。
❏ “北欧美女”遭遇“美国国情”
福特当年抱得北欧美人归,靠的是财大气粗,看重的是这支瑞典在欧洲市场的统治力(恰好是沃尔沃最鼎盛的时期)、要的是对方的绝对服从。
然而,当“福特大叔”把“斯堪的纳维亚范儿”引入美国后,虽然屡获好评,却始终没能抢占预期的市场占有率。即使是开始复苏的去年(2013年),销量也只有61233辆(经销商约300多家)。
下面这俩图表很能说明问题,除了美系(毕竟是国货嘛)车以外,前10名日系品牌所霸占,这是与保养成本低、日系品牌更善于更善于研究美国用户消费心理息息相关的。
包括中型豪华SUV也是这样,同样被日系车压制。
除了经销商网络不足外,消费习惯、审美观恐怕才是导致沃尔沃一直未能在美国摆脱“小众品牌”身份的原因。毕竟“入美”时间太短,大家又不是照着IIHS碰撞测试得分来买车的,所以能挣到一批忠实“沃粉”就属不易。
当然,在许多(媒体)人眼中,简约、低调的北欧风格根本谈不上高端大气上档次,只有张扬、炫耀的土豪“范儿”才符合国人的审美观。
❏ “中国屌丝”终获芳心
与美国市场去年销量下降10%相比,沃尔沃在华却开始风生水起。
2013年,沃尔沃在中国的销量上涨了46%,共售出61146辆,仅比美国市场销量少77辆。
今年1到7月,沃尔沃累计在华零售销量为45413辆,去年同期33,342辆,同比大幅攀升36.2%。
中国今年取代美国成为沃尔沃头号单一市场,仅是时间问题。
8月20日,沃尔沃将在斯德哥尔摩正式公布今年上半年数据,据悉有望创下历史记录。而下一步,则是到2020年前实现全球年销量翻一番,突破80万辆的目标。
❏ 文化解读:“北欧风”为何爱上中国地儿?
那么,在美国“水土不服”的“北欧风”为何能在中国吹得分外惬意呢?
的确,北欧风不像意大利那样光芒四射,也不如德系那么“霸气侧漏”,能打动人的只是简洁、明快、协调、制作精良。
然而,正是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赖以闻名的因素——谦逊、诚实和优良品质,契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吸引了中国人。
巧合的是,瑞典语里也有一个很有“道家范儿”的词——“LAGOM”,贴切的翻译就是“合适就行”或“刚够就好”。
那种关注普通人及其家庭的设计和产品理念,营造出快乐、富足、阳光、环保的文化情境,专注于普通人和他们的家庭的设计,亲近环境、克制的美,是北欧人成功塑造的品牌风度。
对于刚刚开始追求个性、自主意识快速增长的国人来说,“北欧范儿”充满了难以抵抗的“诱惑力”。特别是家具、建筑、玩具、汽车,等等领域。
回到沃尔沃,更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位开始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倡导平等的中国老板。
全资收购沃尔沃4年多来,吉利的决策没少遭到质疑,但仍然坚持“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一企两制”。随着多款车型的陆续导入,耐心与恒心已经初见回报。而这个时候进行改款,显然是水到渠成。
❏ 小预告:
第636143辆——也是最后一辆XC90已经在瑞典Torslanda工厂下线,但这并不意味着终结,原款XC90将以经典款的身份在大庆工厂“重生”。
而新一代XC90,告别了GTDi+Powershift动力总成,搭载沃尔沃自主研发的Drive-E动力总成+SPA(Scalable Product Architecture)平台,将于8月26日正式发布。届时AutoLab将进行现场报道,敬请关注!
这是迟到的第二次婚礼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