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观致汽车的辩论

0

6月18日晚上,AutoLab线下沙龙第6期是观致专场,四位咨询界的老师齐聚一堂给大家“号脉”观致。这个选题我大约一周前和预致汽车咨询总经理张豫沟通过,他第一时间的反应是:还需要谈这话题做什么,难道大家还没有达成共识吗?

各位注意,这是反问句,意思是共识已经有了。至于什么共识,毫无疑问是看空,觉得不太靠谱。有人看空,自然有人看多,那咨询界谁会看多呢?找到了此前在观致供职的封士明(明华有道汽车咨询合伙人),他参与了观致汽车早期的一些工作,对这个品牌有感情。

后来为了场面上更加火爆,找到了做消费者行为调查见长的益普索咨询的叶盛总监,以及原先在JDpower供职,现在是LMC汽车咨询负责产品研究的总监曾志凌先生。

封士明、叶盛、张豫、曾志凌四个人就构成了上面这幅类似“百元”钞票(第三版,第四版就只有一位毛爷爷了)的画面。

四位中,主讲的是叶盛,他带来了一个PPT。从5点分析了观致汽车困难的地方:起源、品牌、技术、网络、售后等五个方面。

叶盛的演讲很丰富,主要从消费者行为来切入。例如起源,中国消费者讲血统,观致不太容易讲清这个话题,我们动辄说这个车是什么系,但观致没有系;

观致的品牌“生有观、活有致”,这个“范”是50万元以上的汽车才有的范,它可能卖15万元左右,15万元的车用这个品牌话术沟通,估计沟通不了。15万元,用轴距多长,百公里油耗多少什么的沟通起来,可能对消费拉动更大。

技术方面,观致的发动机从哪里来大家都心知肚明,技术是品牌的具象与承载,一个技术上没什么说头的汽车,要想在品牌上溢价非常难。而国内的情况是,哪怕自主品牌用了更好的技术,更大的车身,更高的配置,甚至还是不能溢价。

经销商网络的挑战则更为巨大。叶盛用一个合资品牌举了个例子,在国内某些省份,某国内一线合资厂牌,甚至都是只要愿意卖我这个牌子,过来签个字就行 了。即便如此,每个店1800万元的投资,还是让经销商望而却步。在实况如此不好的今天,大家投资个洗浴城也比投资个4S店回报高,为什么要来代理观致品 牌呢?

最后是售后的质保标准:5年10万公里。这个其实不仅仅是承诺、不仅仅是战略,更是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处于精算的考虑,超过3年的质保,厂家用起来需要慎之又慎,要全方位的做好准备,观致第一次进入市场,就这么干,很担心是脑子一热。

叶盛分享完毕后,封士明给大家播放了一段观致的宣传片,是观致汽车各个部门的代表人物,他们传递出的共同特征是:国际化、富有激情、充满活力,希望与众不同。这段短片实际是对叶盛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观致一直强调自己的品牌定位,是那些有特别品牌需求的人。

接下来,作为“白方”(看空一方)重要代表,张豫谈到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汽车市场有450种车型,但是我们有14亿人口。如此众多的需求相对于车型来说,仍旧呈现出不能满足的状态。在庞大的市场中,也许总能找到强势 品牌的缝隙中,性格品牌存在的逻辑。比如东风裕隆初始阶段的成功,比如菲亚特飞翔现在取得的成绩,比如DS飞蛾扑火般切入这个市场,当然还有观致汽车。

但是,市场的接受度还在于全面、认真的研究市场本身,很多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品牌,很快就经受不住考验。而观致汽车主打的外观设计、更多的电子化配置能多大程度上打动消费者,来最终“塞满”15万一年的产能布局,很成问题。

说到产能布局,曾志凌认为,乐观估计观致汽车年销量应该不会超过2万台。而一款车型年销量不能达到5万台,它作为一个品牌的“首发车”就很难说完成 了使命,也很难从成本上,很快让前期的巨大投入看到回报的希望。因此,曾总监对于精明的以色列人,为何看到中国市场巨大,就能决定投资搏一把,感觉很有意 思。

曾总监的另一个观点是拿观致和小米做了对比,观致虽然想成为“苹果”,但是现在各方面的资源并不支持一个苹果梦,也许在真正专注于中国市场,服务于 中国消费者,像小米吃透这些,起码还有成功的希望,完全苹果模式,高举高打,不接地气(例如轴距就没有为中国考虑,后续车型也没有为中国市场考虑),那么 前途堪忧。

在封士明作为红方(看多一方),以一挡三很久后,做了一个可爱的总结。也许这台车是以色列、奇瑞、甚至中国相关主管部门的一个“梦想”,它是“中国 梦”的一部分。如果说30年合资没有完成这个梦,那么现在大家需要展开想象力,来实践另外一个梦。它无论如何属于中国自己,哪怕没有实现,但整个过程也波 澜壮阔。

事后,斯柯达的梁虹女士因为没有去现场,问我现场可有什么实质性的结论出来,我回复她道,“革命很难成功,努力不会白费”。

那么封士明舌战另外三位咨询界大咖,到底谁赢了呢?答案是和解了,据可靠消息,当晚他和叶盛带着啤酒走了,并吃了烧烤。

til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