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先给造车炮灰们一点掌声?
造纯电动车,造智能车,已经莫名其妙地成为一股潮流。而这一周,这股潮流似乎有集结成小旋风席卷而来之势。
先是董明珠阿姨的格力电器发布公告,计划发行股份购买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意味着格力电器将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然后是在谷歌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同一天,前360副总裁沈海寅终于发布了其成立于去年的智车优行造车项目的样车。
再然后是,这几年来一直运气不太好的华泰汽车也在自家华泰iEV230纯电动轿车的上市发布会上,披露自己未来的重点将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并到2020年实现50万新能源车的产能。
还有,前吉利集团副总裁,前博泰集团联合创始人(←也是家新兴造车企业)沈晖的最新造车项目威马汽车开始被媒体大面积曝光。
对此,呆伯特特无观点,只是觉得,成大器者必然顺势而为,国家新能源车鼓励政策的出台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的临界点,可能正是这股潮流的源头。
不过,并不是所有成大器者最后都能成大器,这其中可能会有成功的,必然也会有数不尽的“炮灰”。但是,也正是有了这些“炮灰”,潮流才能继续涌向前,所以为何我们不先给“炮灰”一点掌声呢?
新能源骗补或许不是最大的问题?
说到潮流的炮灰,有时可不仅仅指的都是勇闯先锋的舵主们,舵主们船上的小水手,也有可能提前成为炮灰,而且更加惨不忍睹。
本周,比亚迪汽车南京尚迪4S店总经理刘鹏在其办公室自缢身亡的新闻就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另外,由于自缢事件被打上与新能源车骗补有关的烙印,更是将新能源车潮流中出现的骗取国家补贴行为再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综合各方报道,直接导致刘鹏自缢的导火索之一,或许是因为巨大库存的资金压力导致刘鹏踏上新能源“骗补”之路(例如把大量新能源车减去补贴后,低价销售到外地,但是外地却不属于南京政府补贴的范畴),最后在审核时“骗”不成功,导致资金链断裂,不堪重负。
▲ 刘鹏遗书
另外,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的是,刘鹏曾经实名自己举报自己和比亚迪相关工作人员合伙骗补的行为,但是却未引起关注。
▲ 比亚迪回应
而比亚迪的官方回应则是:刘鹏欠了比亚迪2000万的新能源车补贴款,以及1000万元的贷款。但是比亚迪未对刘鹏个人追债,未对刘鹏采取个人胁迫行为解决纠纷,不会从事任何形式的骗补行为。
对此,呆伯特无观点,只是觉得,案件最终的结果还是要以警方公告的事实为准。
不过,在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前面,可能还有很多厂家与4S店之间的管理漏洞,甚至新能源政策的制定漏洞亟需解决。
请告诉我,我的0排放汽车到底排了多少CO2 ?
给新能源车潮流发展造成困惑的除了有政策问题,还有排放量如何计算的问题。
本周,一名特斯拉的新加坡车主欲将自己从香港购得的特斯拉Model S带回新加坡时,却被新加坡交管局认定为其携带“非环境友好型车辆”入境将被处于罚款。
新加坡交管局计算的依据是,联合国经济委员会的欧洲R101测试方法,并且根据本国的法规,所有电动车消耗的电量,都要按照计算公式1瓦/时=0.5克二氧化碳折算成上游电力消耗,Model S每公里要消耗444瓦时电量,对应的碳排放应该是222g/km,属于严重超标。
而霸道总裁马斯克也在知晓此事后表现了他感到匪夷所思的态度,并表示已经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就此事儿进行了洽谈,李显龙表示会调查此事。
对此,呆伯特无观点,只是觉得,我们暂且不论新加坡交管局关于一度电应该换算成CO2排放量的标准是否准确,但是这样的换算手法,倒是蛮值得很多一直宣传自己是0排放的新能源车厂去学习。
我们想知道的不仅仅是当下的0排量,我们更想知道,我们究竟能实实在在地为地球做多少贡献?
辞职就辞职,干嘛拽着特斯拉下水?
科科,接下来的故事,还是跟特斯拉有关。
本周,上汽集团发布消息称,集团副总裁张海亮因个人原因辞去相关职务。随后,就有相关消息放出,张海亮最有可能去向,是丁磊之前没去成的特斯拉。
紧接着,文章还列举了特斯拉现在碰到的诸多难题,例如水土不服、定位不清晰等等,甚至连上述我们刚刚提到的特斯拉在新加坡被罚款的那茬事儿也顺带给拎了出来。(非常会跟热点哦~)
而呆伯特在第一时间咨询了特斯拉相关人员之后,给出的回应则是:“没听说”、“会不会又是炒作啊”。
对此,呆伯特无观点,只是觉得,特斯拉的确槽点不少,但是不就事论事,而是硬拽着人家下水,这样真的好吗?不会又是某视的主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