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车夏季续航测试 | 充电速度、空调降温测试成绩公布

0

对于夏季长途高速旅行,大家除了关心续航达成率、实际行驶里程,对于纯电动车夏季空调的降温效果,以及在服务区国网等常规充电桩的补能效率也比较关心。

所以,今年夏测我们在做续航测试的同时,同样进行了充电补能和空调降温的测试。

首先是充电补能测试,成绩如下:

这里说明一下,之所以选择180kW的快充桩而非更高功率的超充桩,原因在于我们测试是希望尽可能模拟大家高速长途出行场景。

这也和我们续航测试以“速度无法维持120km/h”作为测试结束点的逻辑是一样的。

在高速出行场景中,多数服务区通常能看到的就是这个水平的快充桩,任你是800V、1000V的车型,桩的能力都局限在这里。以及为确保公平,我们也采用一桩一车的方式,杜绝因其他车型充电时功率分流的情况。

另外我们测试的充电速度区间为Soc 20%-Soc 90%,也是参考大家日常出行期间在高速服务区补能,很少有电量完全补满再出发的情况。

毕竟把90%电量以后的涓流充电时间浪费在服务区太不划算,且一般高速服务区也设定了最高只能补能到95%左右。

此外榜单中只展示了39款车型,部分车型未上榜的原因是充电测试过程中存在其他情况干扰,比如误被其他车分流等情况,经过我们核对后为保证测试公平性,所以就未能统计在内,这里也向大家说声抱歉。

不过在我们充电测试的大部分车型中,大家的充电速度还是超乎想象的。

多数800V车型在充电过程中,其充电功率大部分时间都保持在179-180kW左右,可以说是把额定功率180kW的桩吃满了。

再加上有些车型的电池包也不大,整个Soc 20%-90%的充电用时就非常短了。

即便800V以上的车型有些电池包容量动辄100kWh左右,补能速度也很快,整体时间基本维持在20~30分钟,补能速度基本是每分钟2度电以上,不同车型在这一测试中的补能速度差距也非常微小。

类似比亚迪唐L EV这类1000V平台车型,100kWh大电池包,把电量从20%充到90%也就25分钟左右,每分钟补充电量都在2.5度电以上;表现最好的极氪7X在Soc 20%-90%的充电区间内,每分钟补能接近3度电,厉害了。

整个榜单的前20名,基本都是充电速度非常快的选手,排名第19位的仰望U7每分钟补能速度也在2度电以上,但整体用时比较长。

原因在于仰望U7搭载136度电的电池包太大了,我们测试桩的额定功率也就180kW,充电用时在这里算是吃亏了。

而此前在高环高速测试中平均能耗排名靠前的一些紧凑型、A0级小车,在充电速度方面就都比较一般了。

毕竟甘蔗没有两头甜,这类产品多定位用于城市通勤,电池本身对于超充的需求其实没这么大。

再加上成本原因,这类车型虽然电池容量普遍不大,但补能时间也基本在30~40分钟,补能速度也基本是每分钟1度电左右,甚至一些A0级小车每分钟补能速度还不到1度电。

结合此前我们的续航达成率榜单、实际行驶里程榜单来看,整体上对于长途出行来说,大家的优先选择依然是具备大电池包的中大型SUV更合适,一方面是舒适性更佳,更重要的是确实跑得远、补能快,高速出行少焦虑。

空调降温测试,具体测试成绩如下。

这里说明一下,榜单车型不多的原因是我们此次空调降温测试的车型主要针对全景天窗且无遮阳帘的产品,毕竟这部分车型才是大家夏季用车吐槽的重点。

我们测试模拟的场景,也更贴近于大家在夏日户外停车一段时间后,再次用车的情况。

此时经过一段时间暴晒后车内温度很高,大家上车前通常会使用远程控车,提前一段时间打开空调,我们的测试也正是模拟一个“十分钟空调快速制冷”的提前量。

测试的具体方法是采用多通道的热电偶温度计分别放在车内主副驾头枕下方、中央扶手、后排左右座椅头枕下方,共计5处不同位置分别设置温度采集点。

通过采集计算的方式,测试前、后车内温度的平均值,来得出不同车型空调“10分钟平均降温幅度”的数据。

而参与测试车型也均在正午12:00—13:00进行统一静置1小时后,同步开启空调降温测试,不仅空调制冷力度统一至最强,同时内外循环也统一为Auto或内循环,空调风向则统一为吹人/吹面模式。

最终测试结果显示,在快速制冷模式下十分钟内车内最大降温幅度可超过20摄氏度。

那么即便空调开启前车内温度在四五十度左右,在经过十分钟快速降温后,多数车型的车内温度也基本能来到25摄氏度左右,达到人体相对舒适的环境温度。

不过对于部分车型来说,由于空调出风口设计、内饰颜色、天窗面积等原因,车内不同区域温度相比其他车型要更高一些。

比如我们测试特斯拉Model Y,在测试前中央扶手处温度采集点读数已经高达63.8摄氏度,此处测温点在经过十分钟快速制冷后,温度降幅20.7摄氏度,但此时也还是具备43.1摄氏度的高温。

而特斯拉即便降温幅度大,车内温度也依旧较高的原因,和其整车黑内黑外的设计以及空调出风口造型都有挺大关系。

这也是我们此次榜单只释放了10分钟平均降温幅度,而没有释放10分钟降温后车内平均温度的原因。

降温幅度才更能看出车辆空调制冷效果,而降温前后车内温度如何,和不同车型本身的内饰颜色/材质、天窗面积等有很大关系。

写在最后

51车夏季续航测试的主要测试成绩我们基本已经公布完毕,后续我们还会有针对细分项目的测试结果,做一些针对性解读内容,以及涵盖所有测试车型、测试项目的大视频也即将上线。

同时,针对这样一场续航大测试,我们还将有一部记录测试全程的纪录片在稍后推出,大家敬请期待。

 

Comments are closed.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9402号
沪ICP备20210239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