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家对影音娱乐的需求逐步提高,车载音响体验是否足够优秀,渐渐成为购车决策中的隐性刚需。
当车企推出“选装音响”的选项时,相信很多人都为之犹豫过。
少则几千元的基础升级,多则五到七万元的顶配选装。那么选装一套 “听起来更贵” 的音响,到底是提升体验的必要投入,还是为 “品牌溢价” 交的智商税呢?
在汽车配置表中,标配与顶配车型的音响差异,往往直观体现在扬声器数量和品牌上。
数量升级
以宝马 i7 为例,其音响升级选项是在原有宝华韦健品牌音响系统的基础上,额外花费五万多元增加 17 个发声单元,将扬声器数量进一步提升。
扬声器数量越多,听感就会越好吗?在车上究竟需要多少个扬声器,才能获得令人满意、有质感的声音?
常有人对比家庭影音室和车载音响的价值与听感,但汽车声学环境的特殊性,让两者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
如果说5个扬声器加1个低音炮的5.1声道,是家庭影音室的“基础标配”,那么6个扬声器的数量,就已经既能满足电影环绕声的沉浸感,又不会过度复杂,是性价比最高的入门选择。
然而车内空间狭小且充满不规则反射面,发动机噪音、风噪等干扰持续存在,因此扬声器数量、布局和调音技术对听感的影响远大于家庭音响。
尤其是如今“卷到极致”的汽车音响圈,家庭影音室中6个扬声器的配置放在车上,似乎连“参赛资格”的门槛都没摸到。
实际车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环绕感或全景声效果,多数车型的扬声器数量至少会超过12个,并合理分布在中控台、前后门、顶棚、主驾头枕、二排座椅后方等位置。
我们在之前也给大家整理过部分价格在20万以下,扬声器个数普遍在16-23个的区间内,甚至支持播放7.1.4全景声的车型。
那么也反向印证了20 个扬声器左右是车载音响的 “黄金区间”,既能覆盖前后排乘客的听音需求,又能支持全景声等与时俱进的新潮技术,性价比也相对更高。
回到我们刚刚举例的宝马i7上,不论是搭载标配的18扬声器还是选装35扬声器,都是可以体验到宝华韦健品牌独有的“哥德堡音乐厅”、“爵士俱乐部”音效等等。
而独特的品牌调性和调音风格,个人认为,这才是一套音响的价值所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是十分热爱音响的发烧友,对于音质需求仅限于“声音不卡顿、不破音”,对层次感、解析力毫无概念,那么基础的标配音响完全能满足需求,选装顶配配置反而会因“感知不到差异”而稍显浪费。
品牌升级
除了数量差异,品牌升级是选装音响的另一大核心。
比如领克08可以从标配普通音响升级为哈曼卡顿音响,奔驰E级可选装柏林之声音响,这些品牌升级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首先,好的音响品牌的价值不止于Logo,更在于调音技术和专利优势,不同品牌有鲜明风格差异。
比如哈曼卡顿的空间音效,以及将单声道、立体声,甚至多声道的信号源,通过算法转化为3D环绕立体声效果。
或是英国之宝、帝瓦雷音响等,根据不同风格歌曲调配的品牌独有音效。这些差异化体验,是普通音响通过 “堆硬件” 难以复制的。
在我们以往对于宝华韦健音响和沃尔沃的对比测试中,结果也显而易见。
原厂配备宝华韦健音响的沃尔沃车型普遍价格更高,但无论客观测试成绩还是实际听感,都明显优于未搭载该品牌音响的沃尔沃XC60。
当然,也不能否认部分选装音响确实存在“品牌溢价”。有些车型的选装音响可能仅更换了品牌Logo,硬件参数、调音等与原厂音响差异甚微,那么溢价则主要来自品牌附加值。
这就需要消费者通过线下亲自体验,对比同一首歌在不同音响上的表现,留意人声是否清晰、乐器分离度是否足够、低频是否松散等等,用实际听感判断品牌升级的价值。
写在最后
选装音响并非单纯追求“数量越多越好”或“品牌越贵越值”,关键在于与用车需求匹配。
同时,了解扬声器的合理配置范围与品牌技术特点,才能避免为无效升级买单。
而且随着车企自研音响技术的发展,汽车音响的“平权”正逐步实现,未来或许会有更多令人惊喜的选择出现。
那么关于汽车的音响体验,大家还有哪些方面想要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