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汽车时代,一辆车好不好看马力;如今智能电动化时代,一辆车好不好要看算力。
马力代表性能,算力诠释智能。智能化已经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产品卖点,没有之一。
当智能化的浪潮席卷到汽车底盘时,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欢迎来到《LAB测试》,我们今天要用一场硬核对比,看看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底盘到底表现如何?
点击观看视频:底盘对决!AI加持的小鹏G7对比豪华标杆奔驰GLE,结果出乎预料
两台车分别是豪华SUV的标杆产品——奔驰GLE,以及最近炙手可热,打着智能AI底盘旗号,搭载3颗图灵AI芯片总算力超2200TOPS的小鹏G7。
我们在多种路况下测试了这两车在滤震、稳定性和驾驶感受上的真实差异。
其中在连续减速带路面、起伏路面、坑洼路面这三种常见场景里,两台车的表现值得好好说道一番。
首先是连续减速带路面:对于车辆底盘而言,多条减速带造成的连续颠簸会给车身带来持续高频的垂向起伏摆动。
同时由于车辆自身的惯性以及悬架系统的特性,这种摆动还会被逐渐放大,乘坐舒适性很差。
而奔驰GLE和小鹏G7两台车在我们的实际测试中,底盘表现也不尽相同。
首先作为德系豪华SUV代名词的奔驰GLE,通过连续减速带的画面能看到,空悬+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的豪华结构给车辆提供了充足的信心与底气来化解颠簸,车轮整体的上下弹跳、底盘的滤振效果都相当明显。
小鹏G7在经过连续减速带时的表现则略显不同,轮胎同样有明显的上下跳动,但动作明显更加干脆利落,没有多余弹跳,整体车身姿态很稳健。
从两车经过减速带时底盘读取的垂向加速度折线图可以看出来,奔驰GLE在经过整个减速带路面时,底盘所测量到的垂向加速度峰值要略高于小鹏G7。
甚至两车底盘颠簸曲线上的每一个波峰均能看出来,奔驰GLE的数值要略高于小鹏G7,这一点从我们实测画面上也能体现出来,奔驰GLE驶过减速带时,车轮相比小鹏G7要有更多的弹跳,车内展示道具画面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究其原因,在经过连续减速带时,传统底盘系统无论设计多么精巧,本质上仍是对路面颠簸的被动响应,这是其局限所在。
即使奔驰GLE的可变阻尼减震和空簧能保障舒适性,但它的调整逻辑是基于预设的驾驶模式和传感器反馈的“当下”路况,又由于是连续减速带,悬架系统往往响应不够迅速,容易引发车身的多余弹跳,这一点从实际测试中也得到了印证。
小鹏G7的表现主要归功于超强智能预瞄+AI底盘自学习这套系统,它通过每秒1000次路况扫描、200次悬架调节,最大提前300毫秒进行调节,展现出针对不同路况的“适应性”优势。
比如当车辆即将驶过减速带,智能预瞄系统会提前感知到前方的路况,将信息立刻反馈给智能AI底盘系统,后者迅速做出反应,通过调节悬架的阻尼和刚度,使车辆能够以更平稳的姿态通过减速带。
驶上减速带时,悬架能迅速压缩吸收大部分冲击力,减少传递到车内的震动;车辆驶离减速带时,悬架又恰到好处地回弹,避免车身过度下沉和上扬。
正是这种“预判式主动调整”,使得小鹏G7的AI底盘在部分场景的动态舒适性上,能媲美搭载空悬的传统豪华车型。
这种基于路面情况,依靠AI实时分析学习来对底盘表现进行持续优化的能力,也同样应用在起伏路面和坑洼路段上。
车辆在连续起伏的波浪路行驶时,坐在车里的人会感觉有大幅度的上下跳动,车辆底盘调得不好,很容易有海盗船的感觉。
在起伏路段的实际测试中,小鹏G7整体的失重感相比奔驰GLE减轻了不少,在车辆落地的瞬间,小鹏G7的动作会更干净利索。
追根溯源,除了小鹏G7用到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顶配”悬架外,深度自研的智能可变阻尼减震器同样功不可没。
它实时提升阻尼回弹速度,能更快地拉住弹簧,抑制余震,有效减少车身上下浮动次数多而导致的“坐船感”。
在智能AI底盘系统赋能下,其车载传感器还可以实时监测车身加速度、悬架行程等多项参数。
当发现车身俯仰角超过阈值,系统预先立即启动“场景化补偿”模式,通过对减震器阻尼的调节,能最大程度减少车辆落地时减震器触底被“打穿”的情况,保证车身姿态稳定。
相比起伏路面和连续减速带路面,难度最高的其实是坑洼路面。
各种不规则、凹凸不平的路面会让车辆底盘的特性进一步放大,车身各种垂向和横向的晃动相互叠加,又会使得整车车身姿态控制难度呈指数级上升。
面对这种坑洼路段,小鹏G7的车身整体晃动幅度明显更小一些,车内的展示道具如轮船的左右晃动幅度也比较小。
从车内体验感来说,小鹏G7在AI智能底盘的加持下,面对同样的起伏坑洼,车身姿态更稳健,整体乘坐体验相对也更好。
这得益于小鹏G7底盘采用的全新太极液压衬套,它在提升过坎缓冲能力35%的同时,还能弥补传统橡胶衬套的不足——后者在吸收冲击时对不同方向的振动过滤不够彻底。
新衬套不仅能高效吸收垂直方向的直接冲击,还能有效抑制来自其他方向的扭动和摇晃。
对于这种颠簸路段,在“道路预瞄+AI云端颠簸图层”的加持下,车辆本身不仅具备预瞄、学习的能力,还可以记住并分享。
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台小鹏G7经过,这条路就不再陌生。
其他车辆即可通过云端数据提前预知坑洼、井盖等障碍,让底盘自动调整至最佳状态,这和传统汽车底盘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写在最后
当智能化的浪潮汹涌而来,所能带给我们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类似于智能底盘也好、智能驾驶也好,其实都是标志着汽车从机械工具向“智能载体”的进化。
当车辆底盘能够自我学习、自我优化;车辆能预判路况、主动调节姿态时,驾驶者与汽车的互动模式也将被彻底改变,未来智能化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