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测试 | 现代造了一台最像油车的电车

0

在玩车人心中,宝马的M POWER、奔驰的AMG以及奥迪的RS,是三个有信仰的品牌。

它们推出的多款车型,成为了无数人的DREAM CAR。

但是在电车性能严重过剩,马力廉价化的当下,它们旗下的几款电动性能车,不论是讨论量,还是保有量,都远不如以往油车时那么闪耀。

不过,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有一台来自韩国的性能车,斩获国内外无数驾驶爱好者的广泛赞誉,号称“全网无差评”。

加速及刹车

作为一款性能车,知道大家最期待的莫过于它的0-100km/h加速,在经过10次的测试后,IONIQ 5 N的成绩出炉。

最快记录3.63s,对比官方3.4s的加速成绩,差异在0.23s,单论体感来说,几乎感觉不出来。

并且多轮的加速过程中,IONIQ 5 N的表现都可谓是“快得很稳定”。

最快成绩3.63s,最慢成绩3.78s,差距仅为0.15s。

对比《LAB测试》之前测过的车型来说,只有实测加速3.15s的小米SU7 MAX版能和它扳扳手腕。

相比于跑的够快,能稳稳刹住才是关乎安全的最重要性能。

100-0km/h刹车这一环节,我们同样进行了10轮测试,最好成绩37.99m。

当你全力踩下刹车踏板时,车辆反馈出很坚实的脚感,刹车力释放的也很均匀,全力制动能给人十足的信心。

续航及补能

作为现代N品牌的首款纯电车,IONIQ 5 N采用E-GMP 电车专用平台,800V架构打造。

在续航方面,我们还是按照老规矩,空调24度两档风,全车保持驾驶员和记录员两人,路线为全程高速,并尽可能的沿道路限速的上限行驶,测试车辆电池SOC 90%-20%的续航表现。

最终实测成绩如表,通过计算,IONIQ 5 N续航达成率为88.57%。

日常用车,你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参考表显续航里程。

充电环节,我们使用理想2C充电桩,从电池SOC 20%开始充电,充到SOC 90%停止。共计用时20分49秒。APP端显示充入电量为64.09度。平均功率184.6kW,和我们测试过的其他800V车型做对比,IONIQ 5 N的表现突出。

在“电枪到车轮”补能效率方面,艾尼氪5N为13.07。作为参考,2025款的小鹏G9为16.83。

换句话说,充电1分钟,就能让它行驶13.07km。

NVH及舒适性

由于IONIQ 5 N并没有采用无框车门,所以在NVH方面,噪音更多的来源于胎噪。

轮胎方面,IONIQ 5 N配备了尺寸为275/35 ZR21的倍耐力P-Zero运动型轮胎,在三个时速下的NVH表现如图所示。

如果你没有概念,那么代换一下,64.6分贝,基本和嘈杂办公室里的谈话声差不多大。

驾驶IONIQ 5 N驶过我们由减速带打造的连续颠簸路段,车辆的上下起伏还是比较明显的。

虽然IONIQ 5 N提供了多档的悬架调节选项,但是从车内的主观驾驶体感来说,不论是SPORT+还是NORMAL,都非常的颠。毕竟作为一款纯粹的性能车,舒适性的优先级,势必是排在性能之后的。

钣金及漆面

测试完了动态部分,来看看它的基础做工如何。

先从漆面看起。我们选取的6个点位分别囊括车身最大覆盖面的机盖,以及左右翼子板。由于艾尼氪5N采用蚌式机盖的造型设计,两侧的下沿延伸至轮眉附近,这种异形设计,无疑对加工及喷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在车身钣金工艺的测量环节,我们选取了8个测量点位,分别为前机盖两侧的上下缝隙,两侧的车门缝隙以及尾门的两侧缝隙。实测成绩如表。

除了性能以外,从静态做工环节也能看出来,IONIQ 5 N虽然采用了蚌式机盖、哑光漆等工艺,但是整体的做工水平还是非常到位的。

不论是漆面的均匀程度,又或是车身缝隙的控制水平,都处于优秀水平。并没有因为是性能车而忽略这些基础的装配工艺。

写在最后

作为一款以性能见长的车型,IONIQ 5 N在有着出色性能表现的同时,续航、充电和做工也比较扎实,符合近40万元的身价。文章的最后,再简单聊聊它的驾驶感受。

如果驾驶乐趣满分10分的话,在几天的深度试驾体验过后,我会给IONIQ 5 N打9分。

虽然是一台电车,沉重但精准的转向手感、硬邦邦的底盘调教、包裹感十足的手动桶椅,都在强调着它的性能属性。通过一个个细节之处,照顾驾驶爱好者的需求,“情绪价值”拉满。

除了能够模拟出发动机轰鸣的声浪以外,切换至N e-shift模式,激烈驾驶时换挡的顿挫也1:1的进行了还原与复刻。

若是强行拉转速不升挡,车辆甚至会模拟出“断油”的效果,搭配上车身的闯动,一瞬间有点恍惚,我真的是在开一台纯电车吗?

当恢复为正常模式并降下车窗后,一切又回归到普通电车该有的样子,平顺且安静。激烈驾驶下百公里20多度的电耗,即使用最贵的快充,相比于98号汽油来说,对打工人的钱包也是相当友好。

这种极致的反差性格,我想正是它能收获“全网无差评”的重要理由。

接下来还想看我们测试哪些车型?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第一时间拿车开测!

 

Comments are closed.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9402号
沪ICP备20210239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