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SOUND,干掉柏林之声?

0

“我们认为传统音响厂在一到两个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在这样一个要求越来越高的年代,想做一个完美的车载音响系统,就必须要把所有方面都做到最好,可能只有像华为这样的公司才能把所有方面做好。”

华为进入汽车行业各个细分领域时,总带有一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也总会给外界一种“狂妄”的印象。

开篇这段话来自华为SOUND 车载音响产品部门,对“华为为什么能做好车载音响”的回答。不难看出,华为做车载音响,一开始就是奔着超越“BOSE”、“宝华韦健”、“柏林之声”去的。

可能我们都误会余大嘴了。华为的每个车载子业务都在对标百万级豪车的供应链,那余承东听汇报时看到的,可能都是自家产品和百万豪车配置在参数上不相上下。

作为老板,不在台上走出个虎虎生风一日千里,不喊出个“百万级豪车”,很难收场啊。

华为 SOUND 的体验在什么水平?

目前华为 SOUND 搭载在 AITO 问界 M5 和 M7 两款车上,在最近组织的媒体盲测体验中,华为也大方坦率的拉来了 M7 的音响对标产品——奔驰 GLS 的柏林之声。

华为 SOUND 的产品团队表示问界 M7 在音响调校上,对标的奔驰 GLS 的柏林之声,问界 M5 对标的是 BOSE 音响。

盲测结果华为没有公开,但就我自己体验而言,问界 M7 的音响确实很棒,声音不失真,细节丰富层次分明,不同乐器能感受到从不同的方位传来。可能是我太“木耳”,听完四辆车后,确实很难分清奔驰 GLS 和问界 M7 的差异。

针对问界 M7 在调音风格上相较 M5 的改变,媒体沟通会上,一位资深车载音响媒体人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认为 M7 的风格太追求“高级感”,追求对声音的还原,不做染色可能会和目标消费群体的日常听歌偏好有冲突。

对此华为 SOUND 团队解释认为,音响的第一要素是准确,应该对音乐里面的细节不增加,不减少,不过度炫耀,不强调某一部分的声音,也不削弱某一部分的声音,就像我们学画画的时候,美术学院的考试都是去考素描。

此外针对不同用户在不同听歌场景下的个性化需求,华为 SOUND 也是通过预制的均衡器方案予以满足,这也是多数音响系统的解决方案。所以各位车主如果在听歌时觉得 M7 的影响声音太干,可以尝试通过均衡器调整到自己满意的状态。

此外在我们上期音响评测的视频中,也有一位粉丝(obatang)表达了一个观点,“每首歌制作人已经是调好音了,音响无需做二次修饰,只要尽可能地还原本真就好”。

华为为什么能做好车载音响?

其实在上次盲测中,问界 M5 的表现已经让我很惊讶,华为 SOUND 比我想象中的好很多,对此赵老师(我老板)表示很正常,毕竟华为在音频领域已经做了这么多年了,积累还是有的。

所以其实相对于蔚来、理想的真白手起家,华为 SOUND 算是“携资入场”的。

车载音响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声学设计、数字信号的解码、音频算法、主动降噪,甚至音源都做到没有短板。此外车载环境更为复杂,扬声器布置要受车身结构限制,整体声学空间也很有限,想做好就更难了。

此外随着智能车承载了更多座舱娱乐功能,例如移动的家庭影院,移动的 KTV,这对座舱音质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而正如开篇提到的那句话,华为能够做好车载音响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全链路的技术储备。

首先是硬件上。以问界 M7 为例,车内布置了 19 单元扬声器(15车身+4头枕),1000W功放的输出,其中最有标志性的是标有“HUAWEI SOUND”的中置高音(铝镁合金振膜,钕铁硼的磁体),直接面向乘员舱,避免了声音被挡风玻璃反射,最大程度减少对声音的染色。

此外 M7 的中置高音相较 M5 做了拉长,让声音更好地传递到后排(M7 是三座车)。M7 的这套音响还包括后备箱的一颗 150W 低音炮,前门两侧的 75W 的门低音,能够带来具有冲击力的低音感受。

通过这张此前我们测得的频响曲线也能看出,华为 SOUND 这套音响低频下潜很优秀,声音覆盖的频段也很完整。

除了硬件设计,还有软件上的调音。因为车的座舱是不规则的空间,而且里面有玻璃、皮革、塑料等不同反射率的材质,如果不做调音,19 个扬声器在狭小的声学空间里一起放歌,就如同没有指挥家协调的交响乐,那不是享受,而是受刑了。

此外声音的调教还要满足心理声学,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开车的时候,唱歌人声的声场中心在我们的正背后,就会觉得有个人在你背后唱歌……胆子再大的人,开个几天夜路也得送精神病院吧。

所以声学条件简单来理解,就是控制不同声音从不同扬声器到达我们耳朵的时间,从而“欺骗”你的大脑,让你觉得自己身处一个规整的听音室,而且各类声音都从你心理上觉得合理的地方传来,甚至还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听起来就是技术活儿,需要经验丰富的调音师,需要精密的仪器和实验室,还需要大量的用户访谈体验反馈。

华为的调音目前由上海和慕尼黑的计算调音团队共同完成,当然这个团队已经在耳机、音响、手机等设备的调音上积攒了丰富的经验。此外此次对外展示的华为音频实验室也发挥了重要的价值,毕竟把玄学变成物理学、统计学的第一步,就是先把环境量化,把虚无缥缈的声音给数字化。

这张图是耳机降噪实验室,企业的实验室也很类似,首先要用 6 面隔音的墙体打造一个 20db 环境噪声以内的(图书馆级静音)空间,其次在车内放置这样一个假人,收集到音响发出的声音。

据工程师说,买这个假人花了 100 多万,看脸型就知道是进口的。假人的耳朵是用硅胶按照人的耳朵制成,内置一颗麦克风,它的价值就在于高度还原出我们听到的声音,再通过麦克风收集声音,这样我们耳朵听到的声音就被数字化了。

下一步就可以通过仿真模拟出一个声场,再通过逐步迭代优化算法,调优多通道的参数,以及模拟出 7.1 的全景声,完成初步调音。然后开始做用户盲测用户反馈,按照需求做下一轮的优化,直到调出今天这版大家在 M7 里听到的声音。

在这些基础的软硬件能力之外,华为还补充了主动降噪技术、动态响度补偿技术(根据环境声动调整音量,例如进了隧道,音乐会自动调高,出隧道后再自动调低),以及华为 Harmony OS 内置的音乐资源(例如内置 7.1 全景声的音源),全链路打造完整的座舱音质体验。

国产音响品牌的崛起时刻

也是在上期的音频测试视频里,我插入了一个投票,由 B 站的伙伴投票表达自己的观点:更看好传统音响品牌,还是更看好国产音响品牌?

结果是 83.84%的用户表示国产音响品牌一定会崛起。一个 LOGO 即正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一代的消费者有着更强的民族自信,他们对待消费品更理性,也更有分辨能力。

自己觉得好听就是好听,品牌 LOGO 算个 **。消费端对好的音质有了更高的需求,如果一些传统大厂依然扭扭捏捏放不下身段去下探,那华为 SOUND 们一定会改写现有的座舱音响市场格局。

此外数字化时代也给了国内厂商们自研音响的迫切动力,价值创造的链条越来越短,离消费者最近,对消费者需求理解最深刻的厂商大概率能提供体验更好的产品。

没有一家音响厂商比蔚来更懂蔚来车主爱听什么,也没有一家音响厂商比华为更懂 AITO 车主喜欢在什么时候听歌,一般一次会听多久?

座舱音响的大战现在只是开了一个头,海量的数据和座舱全域融通带来的体验上限充满想象,我们都赶上了百年汽车行业最美的时刻。

 

Comments are closed.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9402号
沪ICP备20210239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