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国家网信办的一则通告引爆互联网圈:
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整条通告不过百余字,但绝对符合我们平时的那句话:“新闻越短,事情越大。”那么这个事情到底能有多大?其实圈里人看事儿大不大,看看各家媒体的态度就能推测一二。如果说全网大讨论是一种事儿大,那么滴滴的事儿是另一种可能更加严重的事儿大:克制。
截止到本文完稿(7月5日凌晨),在互联网科技圈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两家媒体36Kr和虎嗅网都保持了相对的克制,尽管滴滴相关的事件线从7月2日就已经开始发酵,但两家出了发布以上的网信办通稿以外,并没有披露更多的消息。虎嗅网仅有的一篇报道发布于7月4日的19点02分,略早于国家网信办的下架通知。
从现在报道看,并没有更多的权威媒体对此事进行进一步的讨论。除了一些资深的业内人士对此事给出了一些自己的推测以外,各家稍有些地位的媒体无非就是转载了以上的下架通知,毫无其他的爆料内容。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样的局面和滴滴在这一次的强硬态度不无关系。就在7月3日,滴滴副总裁李敏已经回应:
针对网上有人恶意造谣“滴滴在海外上市,把数据打包交给美国”的行为,滴滴和众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一样,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相关恶意造谣者虽然已经主动删帖,但我们坚决起诉维权。
并且,由于问题本身涉及到用户数据、用户隐私甚至更高层面的问题,自然而然就有着极度的敏感性。这也导致大家在这个事件上更加谨慎。但从目前的事件发展局面来看,其实还是有不少的问题深埋大家内心,在这里AutoLab暂且先给大家整理六个,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思考一下,未来也好追根究底:
- 网信办通告中所说的“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中的个人信息到底包含哪些类别和哪些层级的信息?
- 滴滴出行App从应用商店下架,以及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滴滴出行App启动网络安全审查这两件事情,会对滴滴的正常运营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和影响?
- 整个审查的周期和下架的时间将会持续多久?
- 目前的这一局面,会对滴滴在美国的上市带来什么影响?未来滴滴的股价大概会是什么样的走向?
- 滴滴出行目前遭遇的局面会给整个出行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格局性变化?
- 对滴滴的动作是会就此结束,还是后续可能会有其他部门同样入局?
作为出行行业无可争议的巨头,滴滴的一举一动都是行业内关注的重点。现在这样的局面不仅仅是滴滴一家公司的话题,更加牵扯到了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用户隐私、中美关系等等多重复杂关系,到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