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之前一次对外公布融资进展,只过去了3个月,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Pony.ai)再度放出消息:在最新一轮的C+轮融资中,文莱主权财富基金文莱投资局和CPE又为其注资了1亿美元。一时间,成立四年累计融资11亿美元和已经超过53亿美元的公司估值,让小马智行成为了整个行业关注的焦点。
巨额的融资、公司估值不是小马智行最近被媒体聚光灯追逐的唯一原因。今年2月8日官宣C+轮融资至今的3个月内,这家企业7次主动公布业务进展,涉及到了公司融资、全新版本的自动驾驶系统下线、卡车业务品牌名首次公布、新的合作伙伴、robotaxi服务升级等多个方面。
在其最近的一次媒体活动(4月28日在广州南沙区举办的小马创想日)上,小马智行全面升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PonyPilot+正式官宣上线。活动当天,近20家媒体受邀参加现场发布会,并紧接着在雨天晚高峰试乘了搭载其全新自动驾驶系统的robotaxi。
小马创想日活动的前一天,我们从上海飞抵了广州,这篇小文可以算作是活动当日的观察记录。在我们看来,员工的面貌和对待员工的态度,某种程度上会比业务进度更能够贴近一家公司的“本质”。
打卡上班?没有的事
小马智行于2016年成立,截至目前已在中国北京、广州、上海和美国的硅谷四个地方建立了研发中心。广州研发中心的办公室在南沙区明珠湾明珠开发大厦内,而按照成立时间的先后,它在四个研发中心里面排行老三。
现在,广州研发中心一共拥有两个大的办公室,分布在大厦的第12层和第13层楼上。我们此行拜访的只是第13层那间。
△广州研发中心办公室
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简约和明亮。倘若往最里面走,企业用来宣传和展示的“常规元素”很快便会进入视野,比如用于讲述公司发展历程的时间轴,再比如位于时间轴右侧的关于团队、技术与合作伙伴的介绍。彭军、楼天城、姚期智的名字被排列在一起,用来共同说明“最具经验的管理团队”长什么样子。
△发展历程时间轴
空间分配上,这里占面积最多的是员工工位。办公桌则是专门经过挑选、可升降的桌子,方便大家坐累了的时候也能站起来办公。
然后是无处不见的会议室以及少量的小型电话间。13层的办公室里,能放12张椅子的中型会议室一共有4个,这些会议室的壁纸都经过了设计,设计灵感来自于小马智行早期的几个研发中心和在当地发生的一些具有意义的瞬间。
“一层楼就有一圈的会议室,但这还不够。”小马智行的公关告诉我们。
△一间中型会议室
办公室中的其他配置,有照片墙、面积不小的茶水间以及能供8个人休息的休息室。12层和13层楼的办公室都配备了这样的一间休息室,一层给男生用,另一层给女生用。
不容易被直接看到的其实是故事。
例如,但凡在员工办公区里随便逛一逛,你就会很难忽视掉这2个人形立牌,看起来像是谁为了给自家偶像应援而专门定制的,但其实它们一个是小马智行年会的产物,一个则和同事转岗有关。
△2个人形立牌
据讲述,在去年年会前的心愿征集环节,有人只写了“库里南、帅哥、王子恒、车模”四个关键词,“王子恒”是小马智行另外一名员工的名字。而这样做的结果是负责准备年会礼物的行政小姐姐将四个关键词整合起来,直接做出了一块人形立牌。除此之外的另一块人形立牌,是因为广州研发中心有人最近要转岗到上海的办公室,所以组里面同事一起用团建经费也给他做了一块板子,以和大家作伴。
小马智行去年年会期间,还有人如愿领到了300颗卤蛋。
在这里上班的员工,也会有一些额外的“福利”,包括上下班不必打卡,以及有权给robotaxi停靠点的选择直接提建议。一则故事已经在小马智行内部流传了许久:广州研发中心曾有一名工程师希望可以打车(坐robotaxi)到某网红奶茶店喝奶茶,最后他们真的就在那个奶茶店附近增加了一个站点。
被迫营业的工程师
广州研发中心里工程师的占比达到了80%以上。另一方面,团队本身非常年轻,大多数的员工都是90后。
活动当天,不少年轻的工程师被自己的公关同事给推向了前台,去直接和媒体进行交流。以至于记者们拿这种情况开玩笑,说这里的工程师太惨了,被迫营业,有些除了陪吃还得要陪聊。
小马智行广州研发中心负责人莫璐怡、负责卡车业务发展的贺星和负责基础架构的瑞阳是最先被推到前台的三个人,他们在短暂的午饭时间里接受了近20位记者的提问。
△午餐会
负责卡车业务的贺星一开始“被分配到了”我们所在的一桌,与我刚好面对面。
贺星在小马智行算是老员工了,他于2017年加入,最初做的是自动驾驶整体架构研发,后来成为卡车团队的早期成员。现在,扎着小辫子的他也会被同事调侃,说是公司里最有文艺气质的员工。
他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与自动驾驶技术迁移有关。
自动驾驶乘用车与自动驾驶卡车的技术通用性究竟有多大?针对这个问题,他先打了一个比喻,在中国开卡车的要持有A2驾驶证,开普通乘用车的要有C类驾驶证。对于小马智行来说,目标说白了就是去培养一个司机,让这个司机有C类驾驶证,也有A2驾驶证,换言之就是能开乘用车也能开卡车。回归到自动驾驶技术通用性的问题上,在贺星看来,这应当属于是打造司机“智脑”的那一部分。
当然了,卡车和乘用车相比也有自己特殊的地方。例如,卡车有驾驶室和车厢,相当于是有两个钢铁和一个中间的链接,但乘用车没有这种区分,这一点意味着卡车与乘用车在车辆动力学模型上完全不同。除此之外是卡车空载和负载时的重量差别很大,这个问题在乘用车上同样也不存在。针对于这些特殊情况,在做自动驾驶卡车时会需要进行特别的处理。
事实上,在贺星看来,小马智行做自动驾驶卡车的最大优势其实就在于“不是只做卡车”。这里的逻辑在于自动驾驶卡车往往被人们认为会比乘用车更快的落地,但这背后的真相不是说自动驾驶卡车遇不到长尾场景(corner case),而是说自动驾驶卡车遇到长尾场景的概率相比于乘用车会低一些。从这个角度出发,做乘用车(指的是robotaxi)收集到的长尾场景的数据以及应对策略,都可以反哺到卡车上面。贺星告诉我们,小马智行从卡车项目立项到做到demo ready,10个工程师只花了3个多月,而这其中实际上还包括了2到3周的等车过来的时间。
被“围攻”近40分钟后,贺星在公关同事“可以换位置了”的友好提醒下,跑到了另外一桌。和他一起过去的是他因为回答问题,还没来得及吃完的面。
这天下午3点半,小马创想日真正的重头戏(发布会和试乘)在南沙档案信息规划展览中心正式开始了。在不堵车的情况下,这里距离广州研发中心的办公室大概有8分钟的车程。让人略微意外的是在活动安排的“工程师讲解PonyAlpha X系统”的环节上,我们又看到了瑞阳。
事实上,到此营业的工程师不止瑞阳一个人。3点钟活动还没开始那会儿,现场已有6、7个工程师在自动驾驶车队前面排成了一排,等待着和记者交流。
一整天的操作下来,唯一让我们感觉不够痛快的地方是当你问工程师能不能加个微信时,他们的答案过于整齐划一,基本都是“不太方便”。至于公司的团队规模以及对友商的看法,不只是工程师不会回答你,公关也基本不会对你吐露一个字。
结语:一些对自动驾驶充满信念感的年轻人
自动驾驶赛道上奔跑着很多人。小马智行CTO楼天城在这里面属于很有信念感的那一种。
当天接受采访时,他会告诉你“一件事情做到之前终究是一个概率”,而在被问到关于自动驾驶终局的思考时,他也会笃定地回答“未来是创造的,不是靠这样预测的。”
事实上,除了相对而言的自由、高效和年轻化,对于自动驾驶本身怀有信念感与目标感,也是此行小马智行以及它许多的年轻工程师们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