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车展和以往车展都有些不同,除了各大整车厂的新车们依然是看点之外,置身在这些整车厂背后的技术赋能者也逐渐涌上台前,吸引大量目光。
比如绝不造车的华为,在车展现场的热度并不比一些二线汽车品牌要低,而在车展现场还有一家来自中国的独角兽科技公司也同样关注度不低,那就是地平线了。它和华为一样,都“享受”着地面一层展台的待遇。
作为一家边缘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线是目前国内首家实现汽车智能芯片前装量产的企业。国内首款车规级AI芯片即是地平线-征程2,它已经搭载在长安UNI-T、智己汽车、广汽埃安AION Y等多款自主品牌车型上。
去年9月,地平线征程3发布,和征程 2 芯片相比,征程 3 芯片在工艺上,从 28 纳米升级到了 16 纳米,在功耗没有增加的前提下,在算力上大幅提升,SoC 中的通用计算的算力也提升了 1 倍,目前AI 算力达到 5 TOPS,但也是主打 L2/L2+辅助驾驶市场来的,支持高级别辅助驾驶、智能座舱、自动泊车辅助、高级别自动驾驶及众包高精地图定位等多种应用场景。
基于征程3芯片,地平线推出了面向ADAS的Horizon Matrix® Mono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这是在此前征程2量产验证的视觉感知产品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比如支持120度水平视场角、800万超高像素前视摄像头,这也是目前首个量产落地采用前视800万摄像头的智能驾驶方案的AI芯片。
而在Matrix Mono之上,在本次车展,同样基于征程3芯片,地平线也正式推出面向L2+级别Horizon Matrix® Pilot领航驾驶解决方案,有多个征程3构成,整体算力在10 – 30TOPS 之间。
Matrix® Pilot是在Matrix® Mono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升级,比如支持6路高分辨率(最高800万像素)摄像头实现360度,最远达250米的感知覆盖范围,并辅以毫米波雷组成全方位无死角的感知冗余系统。
并且在Matrix® Pilot方案中采用了高精地图,也集成了基于视觉的高精度定位算法,也就是说即便高精度定位盒子,也能做到实现车道级的定位精度。
另外,整个Matrix® Pilot领航驾驶解决方案,可以说硬件系统的配置其实并不多, 6 个摄像头和 5 个毫米波雷达,只不过前视摄像头同样是120度水平视场角、800万超高像素。
而且Matrix® Pilot还有一个亮点,域控制器盒可以满足被动散热,既不用需要额外的水冷也不用需要风冷设备。对于车内适配位置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同时意味可靠性也更高,且也利于适配燃油车。
在车展进行时,地平线工程师带我们上了测试车,实际体验了一把Matrix® Pilot 的L2+级自动驾驶系统。有几个亮点,比如可以做到自动变道与超车、大曲率弯道通行(应对曲率半径70米弯道)、匝道汇入、匝道汇出,只有在部分场景下需要接管,比如偶尔进出匝道时变道会稍有些生硬,但整个体验过程中L2+的功能还是相当顺滑的。
同时其视觉感知系统,在面对进入隧道前、隧道内、和出隧道时这种典型场景时基本没有问题,在进入黑暗隧道前对于车道线的识别能力也很强,面对各类交通标示信号以及雪糕筒同样可以准确识别,
而整个Matrix® Pilot方案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性价比很高,从前面的硬件配置也基本能看到这套面向L2+级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硬件成本,只有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组合,且数量也不算多。
据了解它可以最低下探到十万元级别的车型上,最先搭载这台方案的量产车型(造车新势力产品)在今年年内就会发布,可以预见这套方案还会搭载在更多自主品牌车型上,根据地平线数据,其目前已实现量产和定点的自动驾驶车型已达二十多个。
除了面向ADAS的Matrix® Mono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基于征程3面向L2+级别 Matrix® Pilot领航驾驶解决方案。
基于未来算力更高的征程 5(接近100 TOPS算力),地平线还有有一套Matrix® FSD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可以支持12路摄像头方案,可选用激光雷达,实现点到点无接管自动驾驶,达到L3/L4级别自动驾驶。
另外在本次车展,地平线还发布了一个全场景整车智能方案,简单说就是打通了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的隔阂,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可以根据智能座舱内的驾驶员状态反馈,主动选择是否接管车辆,而非像以往只能被动开启。
车内的DMS摄像头也能与车外感知摄像头联动,做到实时调节,这也算是一种智能车人机交互的新模式了。
其基于征程2芯片开发的智能座舱技术,目前已经在诸多自主品牌车型上实现量产,本次车展还新发布儿童模式和手势控制,随着方案的快速迭代,还将推出老人模式、声纹识别、多情绪识别等功能应用。
而基于地平线征程3打造的全新的、高性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也已经在到来路上,未来随着更多车企不断加码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作为技术赋能者的地平线也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前沿科技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