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杨
相信这段时间,很多人在朋友圈刷到过,各类营销号关于“欧洲黑死病”、病毒消灭印第安土著之类的文章。的确,病毒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的影响,比战争还要残酷且深刻。话虽如此,但我们大可不必悲观,因为科技的进步终将会帮助人类摆脱病毒的影响。在本次疫情防控中,便有诸多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助力疫情防控。
5G红外热成像测温提升防疫精度
利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已经是较为“古老”的做法,精度和效率都很低。时至今日,诸多医院和安检已引入红外热成像仪,可快速对多人进行高精度温度测量。在广东浙江等地,中国移动还推出了“5G红外热成像测温”应用,对人流量大的区域进行高效地体温检测。
通过高速率、低时延的5G网络,红外测温可将收集的信息传到云端,实现对多人同时扫描。5G红外热成像测温的测量距离可达10米,能够对区域内人流进行非接触方式快速测温。通过对后台信息的实时筛选,可以及时发现体温异常个体,实现早发现、早隔离。
同时,由于红外热成像测温是非接触式的,且效率高于传统温度计测温,因此对医务人员而言,可以大幅度降低工作量,节省医疗资源。除了目前较为成熟的红外测温技术外,国内科技公司也在通过图深度学习来助力医疗诊断,著名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商汤科技,目前正在开发一套算法,用以提升人群中识别发热个体的精度。
5G技术的应用还不止于此。10天时间,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成交付,体现了中国中国速度,以此同时,三大运营商也已完成对两所医院的5G网络覆盖。5G网络覆盖可以帮助两所医院后期开展5G+远程诊断,缓解区域性优质医疗资源配给不足的问题。此前在四川,5G+远程诊断已帮助两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急重症患者完成远程会诊。
人工智能机器人助力防疫隔离
低速自动行驶的机器人在此前已有了规模化应用,此次疫情中,这些车辆和机器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发生后,诸多科技公司将自家医疗机器人、送餐机器人“送上”防疫前线。
对此次疫情而言,避免人员接触传染和高危区域消毒非常重要。目前医院内投入使用的多为物品运输机器人和消毒机器人,这两类机器人都具备自动巡航功能,可以按照预设路线自动行驶,且可通过传感器识别周边环境自主避障。这类医疗机器人除了会自动行驶外,还可以自主作业,例如消毒机器人便可根据预先设置的任务,在固定区域内自主执行消毒工作。
除了医用机器人外,送餐机器人也在隔离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擎朗科技提供的送餐机器人,为隔离区的219名隔离人员提供安全、卫生的三餐免接触配送。送餐机器人可以极大降低人员流动,同时减少了隔离点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室外自动送餐机器人/车辆目前尚未实现商业化运营,但似乎也不会太遥远,全链无人配送实现后,与隔离而言压力将会更小。
大数据提升防疫效率
如何找到疑似感染者?如何避免疑似感染者感染更多人?这是防疫的关键之一,国内多家科技公司都通过大数据来帮助追踪疑似感染者。百度开发出的武汉人口流动地图,利用大数据帮助追踪疑似患者,防止疫情扩散。
此外,车300联合AutoLab发布的“新型肺炎确诊患者相同行程查询工具”也已上线,大家可以通过输入乘坐过的公共交通工具,进一步筛查是否有与确诊患者接触。
5G、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更多的落地化应用还需要3到5年,我们有理由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相信科技的进步终将会帮助人类摆脱病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