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来源:SpaceD营动航天、《中国航天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众号、央视网、新华网等
1969年7月20日,
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50年后的今天,
我们依然记得这句话: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That’s one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leap for mankind.”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
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13时32分UTC),装载着阿波罗11号的土星5号火箭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12分钟后进入地球轨道。
环绕地球一圈半后,第三级子火箭点火,航天器开始向月球航行。
30分钟后,服务舱从土星5号分离,在转向后与登月转接器中的登月舱连接。此后航天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前往月球。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3秒(休斯顿时间),阿姆斯特朗扶着登月舱的阶梯踏上了月球,说出了上面那句我们铭记了半个世纪的话。
人类对太空的好奇大概从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中国古代有嫦娥奔月,西方人则干脆把各位神明与太空想结合,比如无处不在的太阳神。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慢慢从神话转移为了实践行动。
那么,距离人类首次登月已经半个世纪了,人类的下一个征途又会是哪里呢?
还是月球吗?
▲▲▲
中国月球探测
△ 2007年,嫦娥一号月球轨道器,成功绕月
△ 2010年,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造访月球、拉格朗日L2点,造访小行星
△ 2013年,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月球表面软着陆、玉兔号漫游月球
△ 2018年,嫦娥四号月球背面探测器,月球表面软着陆、月球车考察月背水源
△ 2019年,发射嫦娥五号采样返回探测器,着陆月球、采集月球样本、返回地球
△ 2023年,月球南极软着陆、科学考察
△ 2024年,发射嫦娥六号采样返回探测器
△ 2025年,开启载人登月项目、10年后载人登陆月球
▼2007年,中国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曾表示,中国20年内不会搞载人登月。
▼2010年,“嫦娥二号”探月之际,中国探月工程首席专家欧阳自远院士称:“我国载人登月最早可能在2020年实现。”而在3年后的采访中,欧阳自远院士则改称:“我国载人登月计划目前还没有确切时间表。”
业内人士指出的时间点常常飘忽不定,绝非不严谨,而是载人登月计划始终要跟国家航天发展的整体规划相适应。
按照科技发展的速度,中国人登月是一个“不出十年就能实现的梦想”。但正如孙家栋院士2017年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所说——
“中国人必然能登月,但登月不是盲目的。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正按既定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逐一完成。何时进行载人登月,相关计划还在研究。这一项目在国家层面尚未立项。这要全面考虑必要性、可行性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要符合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若在条件不成熟时就开展载人登月,是一种资源浪费。”
中国实现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表面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即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
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会是火星吗?
▲▲▲
早在几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时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原始人便站在夜晚的星空之下,用肉眼观测出了火星的运行轨迹,并记刻于壁画之中。到了上世纪70年代,人类终于如愿以偿的揭开了火星的神秘面纱。
2020年首次火星探测第一步“绕落巡”
从人类首次于1961年发射载人航天器绕地球飞行至今,已经过去了50多年。人类登上了月球,并发射了许多探索太阳系内或近或远的行星的航天器。
然而,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下一个目标直指火星。我国的火星探测计划也正在有序推进。那么,对火星的首次探测将怎样进行?
据专家向记者透露,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把目标定在2020年,和我国月球探测计划中“绕、落、回”三步走的部署不同,火星探测按两步来规划:第一步将一次完成绕火星飞行、火星表面降落、以及火星车巡视探测等三大任务。
在第一步完成之后,将进行火星探测的第二步,也就是火星采样返回,火星探测器将携带在火星表面采集到的各项样本返回地球,目前第一步已经得到国家批准,第二步正在论证立项的过程中。
能否载人登月、登火星,让人类与太阳比肩?
▲▲▲
中国计划2030年或稍后完成载人登月
上面提及的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都是在不载人状态下进行,那么,我国载人登月、载人登陆火星任务又有什么进展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礼恒表示,专家们建议“探月三步走”,“载人航天三步走”之后,联合起来去建月球的科研开发基地,让人现在月球,先锻炼锻炼、磨练磨练,以后再走向深空。下一个目标,送人到火星。
为了将更大规模的航天器送上太空,我国也正在进行重型火箭的研究,重型运载火箭箭体直径近10米,全箭总长近百米,运载能力将达到百吨级。
专家表示,重型火箭现在已经到了关键技术深化论证的阶段,重型火箭将会实现我们更大的一个探月的计划,就是载人登月,2030年或稍后才能完成。
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7日,美国“洞察号”无人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美国航天局官员表示,洞察号以及其他计划中的火星探测任务是人类亲自登陆火星探测的前奏。
不过,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1%,非常干燥,温度低,表面平均温度零下55℃,昼夜温差上百℃,水和二氧化碳易冻结,这就给宇航员的探索带来极大的不便。人类要亲自登陆火星探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尽管各个太空项目研究的对象离地球很遥远,已经将人类的视野延伸至月亮、至太阳、至星球、直至那遥远的星辰,但天文学家对地球的关注,超过以上所有天外之物。
太空项目带来的不仅有那些新技术所提供的生活品质的提升,随着对宇宙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感激之情将越深。太空探索让地球更美好。
▲ 2018年中国航天日官方宣传片公布的月球科研站(示意图)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回望人类50年的征程,我们对航天梦想与现实的认识更为深刻,更有决心挑战困难,更有信心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