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准备大干一场的除了各大车企,还有汽车编辑们。
文▍田忠朝
今年过年没有回家,而是窝在自己不足十平米的出租房里过上了向往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
期间把几部贺岁片都刷了一遍,可以说过去一年去电影院的次数都没有这几天去的多。
初一到初五每天一部电影,初六在家撸稿
至于为什么不回家,除了和大多数人一样,怕被催婚,怕唠叨,不想听一帮老同学天南海北地胡侃,当然也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家里没人……
但这些都不宜诉诸于人,所以我用了另一个理由:一年四季在外面跑,过年几天就想静静,不想再动了。
可能很多人觉得,你们出差赏的是风景,品的是美食,住的是高档酒店,别人只怕羡慕还不可得呢,哪里辛苦了?至少我身边的人是这么认为的。
诚然,这是一份很有诱惑力的工作,但有一句话,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欲登高峰,必忍其痛,表面光鲜者,背后必有其伤。
经常写稿到凌晨两点的是汽车编辑,未老先白发洗头用霸王的是汽车编辑,陪汽车比陪家人时间长的是汽车编辑,过年放假都不消停的还是汽车编辑……
回忆过去的一年,我的日程表里纪录了大大小小80余场活动,航旅纵横显示飞了12万多公里,百度地图足迹遍布3个国家,国内20多个省份……
因为连续出差我在虹桥机场睡过,在浦东机场也睡过。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直飞航班的,第一天深夜回沪,第二天一早又要出发,有家难回,只能夜宿机场。
这么高的出差频率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汽车媒体人大都晚婚,至少我认识的很多帅哥编辑们都是单身,不是不想脱单,而是实力不允许。
蓝色点代表出差的日子
这个圈子里一条默认的准则就是,大家见面了不会傻傻去问“你有对象吗”这么尴尬的问题,毕竟与人善良就是于己善良。
所以,也请公关小姐姐、阿姨们不要问为什么我们在饭桌上不爱聊天了,当你们在讨论怎么盘包包盘孩子的时候,不知道同桌有一半以上的饭友还没有老婆吗。
那么我是来诉苦的吗?也不是。
其实我也是车辆工程师“半路出家”做了汽车编辑,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转行。
一开始想说,“为了传播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汽车,迷恋汽车”,但其实这个答案很俗,大家都是凡人,为什么非要给自己找一个那么高尚的定位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生活之余的那么一点追求。
有人纯粹就是喜欢汽车,就像我们的主编,也是最早一批车评人的代表,陪车的时间绝对比陪老婆孩子的时间都多。几十年的经验也让他们练就了一身不管什么车都能驾轻就熟的本领,技术、性能、原理,都能和你滔滔不绝的讲上两小时。
还有一种人,可能看中的是它的机会。参加试驾我也遇到过一些女编辑,不开车也不拍车,但每到一处必定疯狂自拍,一顿早餐没吃上会发飙,所以我从来不相信她们是因为喜欢汽车才入的这一行,跟团出游或许才是她们的最爱。
至于我,可能各方面兼而有之吧,对汽车有点迷恋,对待遇有点追求,对全世界打卡有点热衷,各方面因素综合迫使我入了这一行,也才发现原来很多人有和我一样的情结。
贵圈太乱,你们太菜?
2018年车圈也出了一些“事故”,早餐门、迫降门、最近听说还有个“地毯门”,因此有人说贵圈太乱,现在的汽车编辑不专业了,也不敬业了,还吃不了苦。
我记得有行业“清流”写过批判性文章,说现在的汽车编辑大多不合格,半分钟的赛道能开出一分半钟的成绩,车评永远是那么几句机器人都会用的排列组合话术。
诚然,自媒体时代催生了这样的乱象,但我相信这只是小部分。
事实上我见过很多敬业的汽车媒体人,为了拍出一张满意的照片他们会穷尽各种姿势,为了卡角度,甭管水坑泥坑撸袖子就上。
去年8月份我在内蒙古参加了一场雅阁的节油赛,你以为很爽吗?为了省油不开空调不开车窗,忍受车内近40℃的高温,我只记得最后车浑身一股烤羊肉的味道。
而这样的比赛在2017年的决赛时更疯狂,有些汽车编辑们为了减少停车次数和上厕所时间,在车上几乎不吃不喝24小时,最终用一箱油跑了2000多公里,论艰辛拉力赛也不过如此吧。
要问为什么这么拼?不要跟我扯什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荣誉和福利面前,友谊排第三。
所以我不知道怎样才算一名合格的汽车编辑,或者说优秀。
流量?技术?人缘?
但我想问的是,流量低的就一定不是好文章,不想当赛车手的编辑就不是好编辑了?
自媒体时代的阅读量虚不虚就不说了,TopGear够技术吧,三个油腻中年男开着车在全世界花样作死20年,很多人觉得这才是汽车节目的终极进化体。
但它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它的疯狂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会上演,电影《流浪地球》中那条北京第三区交通委的安全提醒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红线。
相比之下,我更欣赏另一种方式的较真,就像此前我们的两位编辑为了证明“从杭州到上海迪士尼是开车快还是高铁快?” ,输者请吃小龙虾,你可以去找找,答案很有参考价值。
所以,不夸张,不隐瞒,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向大家展示比普通驾驶再多一点的车辆性能,这才是汽车编辑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