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将临之际,回望过去的2018,是被赋予诸多特殊意义的一年,有人说它是自动驾驶商业化元年,也有人说它是新能源汽车的元年,更有人说它是共享汽车的元年,2018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深远可见一斑。对新科技的探索,对新问题的疑惑,我们注定是亲历汽车行业伟大巨变的一代人!
站在戊戌年末,我们不妨大胆做一次“预言家”,抛砖引玉,一同畅想汽车生活的未来会是什么样!本栏目将分三期,分别从智能驾驶、未来驱动、智能出行三个方向为大家带来Autolab版的《未来简史》。
天黑请闭眼,预言家请睁眼,开始今天的话题:智能驾驶。
设计展望
从凯迪拉克的“放手去做”,到国产品牌纷纷推出l2级自动驾驶车型,自动驾驶迅速抢占公众视野,让人坚信,它真的离我们很近了。那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会是什么样?我想众多车企在2018年发布的概念车已经给了答案。
沃尔沃360c概念车,自动驾驶将会使座舱布局重大改变,传统的驾驶座、方向盘等将消失,车内空间更多地为生活化场景服务。
甚至在宜家的概念车方案中,大胆的构思了另一种可能,自动驾驶成熟后,工作、医疗、购物、餐饮等服务将“乘上车轮”,围绕着人来移动。
智能驾驶成熟的过程,必然是“车”这一概念淡化的过程,人将逐步从交通出行里解放出双脚、双手、眼睛,而车也将从最基础的出行服务,到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完成赋能的提升。
衍生展望
冲击人文主义。伦理冲击是自动驾驶不可逃避的问题,不管是最初的“电车难题”,还是当无可避免的车祸发生时,智能驾驶选择保护乘客,还是选择救路人的判断,都需要人类来做出最终的抉择,统一一个判断标准来输出给人工智能。而想要做这些判断,就需要给每一个人文主义认为平等的生命做“加权计算”,在死亡面前,谁更有活下去的权利,最终将成为一串冰冷的代码。正如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预言的那样,当今的主流“宗教”——人文主义将受到冲击,只是智能驾驶作为当代科技的排头兵,将率先对人文主义的大旗冲锋。
更多安全恐慌。3月19日,Uber自动驾驶测试车撞击行人致死引发热议,这让人类第一次对自动驾驶产生恐惧,虽然大家都知道,实现无人驾驶是降低车祸的最佳方案,但即使未来自动驾驶车辆的事故率远低于人驾驶车辆时,只要自动驾驶存在安全风险,便依然让人无法完全接受,如同乘电梯的事故率远低于爬楼梯,但很多人依然觉得爬楼梯比乘电动扶梯安全,毕竟人类从不害怕“咎由自取”,但恐惧“无可奈何”。因此智能驾驶必然要将事故率控制到无限趋近于0,才能赢得绝大部分人类的信任,但这个过程中,虽然虚拟仿生技术能够减少一定的损失,但自动驾驶汽车事故风险依然存在,这些“错误样本”,将会完善智能驾驶的算法,当人工智能的进步,需要人类付出生命的代价来试错时,人类会陷入怎样的恐慌呢?
产生降级焦虑。如同前面提到的,人类将会从交通出行里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彻底失去驾驶技能,当更多类似智能驾驶技术,将人类从更多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时,人类甚至会失去集中注意力和眼脚手协作的能力,依靠AI人类可以成为电影里的超人,但离开技术本身之后便寸步能行,人类通过智能驾驶,实现了更加高效的交通出行,但也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驾驶技能和驾驶兴趣,反而造成了自身的降级,或许正如《未来简史》担忧的那样:数百万年来人类曾是升级版的黑猩猩,到了未来,人类或许就变成了放大版的蚂蚁。
智能驾驶给我们描绘了美好出行的蓝图,同时也将我们带向一条充满不安的未知道路。但即便人类此刻已经嗅到了一丝焦虑,也无法终止这一切的到来,因为在智能驾驶领域,也没人能够找到那个“stop”键,如同科技这驾大马车一样,智能驾驶领域和诸如传感技术、大数据算法、数据传输等领域盘根交错,人类也无法阻挡智能驾驶时代的来临,一如人类无法停止人类文明的进步,普通消费者能做的,或许只有静待改变吧!
未来汽车智能化领域,你有什么预言呢?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