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6-07-19 AutoLab汽车实验室
✎征稿邮箱:ruanjincheng@autolab.cn
有的没的,你都有必要看下~
文 ▍头孢西丁钠
国内有不少消费者自身对汽车的设计、制造、性能、性价比等方面不熟悉,听到别人说风,就以为是雨。纵观国内市场,汽车界流传的各种谣言,有哪一条让你相信了?
带“T”的一定是好车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周围带“T”的车越来越多。而很多车友其实对涡轮增压压根就不了解,但大家都买,都说省油,所以带“T”的一定是好车。
在这,头孢必须澄清,涡轮车型未必会比自然吸气更省油。特别是在市区开车时,涡轮增压的油耗会更高。特别小排量在涡轮没有介入时,就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所以会增加油耗。
车身重、皮厚=安全,日系车皮薄不安全
关于德系和日系车的话题,车友们已经口水多年了,而德系车皮厚所以就更能保护驾驶者和成员的安全也被众多车友神化。
确实,很多车友认为车只要越重越瓷实,在撞车的时候也就更有优势。恨不得自己的车要像坦克一样重才好。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安全是靠车身结构安全设计,铁皮在涉及人生安全等级碰撞的作用根本不值得一提。
近些年世界各国都在研发轻量化车身(包括德系车),减少平时行车时的油耗。而在各国都在限制汽车排量、推行新能源车的环保全球政策环境下,轻量化才是现在汽车发展的趋势。
轮胎越宽越好,盲目追求大尺寸
头孢身边有很多朋友总是喜欢换上大尺寸轮毂和宽轮胎,觉得这样既提升了颜值,又提升了车辆各方面的性能。
轮胎变宽后为了有足够空间安装轮胎需要降低扁平比,对轮胎的减震方面有一些影响,其驾乘舒适度会相应降低。
所以,头孢建议:轮胎的直径要尽可能的与原厂尺寸相同,最大差距也不能超过3%。而考虑到日常路况的复杂多样性,扁平比不应低于35,否则很有可能会损伤轮圈、悬挂系统甚至增加爆胎的风险。
多连杆完胜扭力梁
“扭力梁VS多连杆”是常被车迷们拿到放大镜下争论的话题之一,而多连杆真的完胜扭力杆悬架么?
首先,在操纵性上它们对大部分用户来讲没差别,因为家用用户几乎不可能催逼出底盘抓地的极限,很多时候是车的底盘,轮胎还有余量的情况下人已经害怕了。
其次,扭力梁在机械结构,在理论上一般都比多连杆节省空间,更容易设计出较大的后座及尾箱空间。最后,扭力梁相比多连杆结构简单,重量轻,材料和制造成本都能降低不少。
其实悬挂好不好,还有是否舒适,不仅看结构形式,还要看它的设计、用料和调校,保时捷和自主品牌都叫多连杆,头孢敢肯定它们的表现肯定不一样。
没了防撞钢梁就不安全
现今,有些车型为了节省成本对防撞钢梁做了减配——原来有的,最新款车上就没有了。因此,会有很多车友来跟头孢来吐槽开这样的车就是拿生命开玩笑。头孢在这有必要说明一下。
防撞钢梁所谓的“防撞”功能只有在低速碰撞的情况下(10km/h以下),还能起到一定作用。比如泊车时撞到柱子或墙,防撞梁可以把力吸收,从而降低维修的成本。
至于车辆在高速情况下的撞击,有无防撞梁其实并无差别。所以头孢认为:简配防撞梁就定义这辆车不安全的说法并不靠谱。当然,对于厂商的这种简配行为,头孢同样会吐槽。
开窗比开空调更省油
很多小伙伴曾经和头孢讲,开空调挺费油的,所以如果天不是太热,他们宁可开着车窗跑。
而事实往往相反,高速行车时开着车窗会扰乱空气流动,形成更大的风阻,因此产生的阻力会消耗比空调还多的燃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