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赛道王者,迈凯伦要带着混动超跑重新称霸武林?|视频专访迈凯伦CEO

0

导语:作为曾经荣耀F1赛道50载有余的迈凯伦表示,未来50%的车型都将是混动的。

文 ▍起司猫

提起迈凯伦,大部分人想到的是F1赛道,是43次Can-AM赛事冠军,是三次印第安纳波利斯500冠军和曾经勒芒24小时冠军的荣耀。

但自1993年进入民用领域后,迈凯伦的新车更迭十分缓慢。直到2010年量产,迈凯伦汽车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加快了新车发布的步伐。

现在,迈凯伦的产品分为3个系列——运动跑车系列(Sports Series)、超级跑车系列(Super Series)和终极跑车(Ultimate Series)系列;仅2015年,迈凯伦就发布了五款新车,并依靠其牛叉的风阻系数、碳纤维移动底盘以及经典的迈凯伦F1、采用混动技术的迈凯伦P1等车型获得良好口碑。

这些为迈凯伦带来了销量的持续增长。2015年,迈凯伦全球售出1654辆,全球经销商已达80个。最新的消息是今年1月份,在美国又新增四家经销店。

2013年迈凯伦正式进入中国,最初的四家经销商目前已扩展至15家。同时,基于庞大的高净值*消费群体,亚太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一直是迈凯伦的重要阵地之一。迈凯伦甚至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车型产品。

这次,迈凯伦首席执行官 Mike Flewitt来到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湖滨路的迈凯伦经销店,每日汽车观察记者立刻冲过去”活捉“帅气逼人的CEO一枚进行单独访问。我们希望知道,在未来,迈凯伦在风云变幻的超跑江湖会使出什么杀手锏称霸武林?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2MDg4MjA4OA==.html#paction

Q1:迈凯伦的中国消费市场如何?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了什么样的产品?

迈凯伦是在2013年9月进入中国的,在中国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还是很成功的。迈凯伦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扎实。

迈凯伦从刚进入中国时的4家经销商已经发展为截止2015年拥有15家经销商。2015年,我们在中国的销量同比增长了50%,而预计2016年销量会较2015年再翻一番。

这主要得益于我们推出了新的车型。我们现在共有三个系列:运动系列、超级系列和旗舰系列。我们新推出的运动系列将于2016年3月首次进入中国市场。

我们最早是在2015年上海车展进行了首发,推出540C这款车,这个是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

Q2:在与经销商的关系维护中,迈凯伦是怎么做的?

我们很幸运,现在在中国拥有4个经销商集团共15个经销点。并且我们与经销商之间的合作都很好。

我们经销商在初期的扩展是非常快的,而只有通过这些经销网点,才能给我们的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我此番来上海仅有两天时间,但我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与每位经销商的沟通中,共同制定2016年我们在中国的销售计划,探讨如何更好地服务与我们的客户。所以正是这样极其有力的沟通 ,使得我们可以一起给我们客户更好的体验。

Q3:中国是一个高净值*人群群体庞大的市场,所以超跑市场的竞争力还在进一步加剧。那么迈凯伦在价格方面会有什么策略吗?

我们的车分为三个级别。运动系列、超跑系列和旗舰系列。技术可以说是我们非常重视的方面,因为它可以说是定义了我们的品牌。

我们在技术方面使用了包括轻量化的技术,使得车子有更强的动力和更好的性能,那么可以说540C是我们所能提供的最入门级的跑车,不可能比这个更低了。

Q4:迈凯伦的直接竞争对手是谁?

这个其实很难来回答。因为我认为我们是一个由技术推动或奢侈品牌的提供商,我们始终认为我们是提供了最好客户体验的跑车。

当然我们的竞争对手包括保时捷,包括兰博基尼、法拉利,可能由于我们所提供的产品差异,我们所针对和迎合的消费者口味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这就很难去具体区分。

Q5:您怎么看待电动超跑市场?迈凯伦又有什么样的计划?

我认为未来,汽车的动力总成、引擎和传动系统等方面都是会朝混动的方向不断发展。很可能未来某一天我们驾驶的都是电动汽车。

特斯拉在充电、引擎等方面可能现在走在了前面。无论从哪方面,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从而获得更好的驾驶乐趣。

我前面接受采访中也做了大胆的预测,未来十年,将会有50%的迈凯伦会是混合动力型的。我相信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也相信在更长一段时间,会有更多的电动车再加入迈凯伦的系列,我认为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过那是在未来,因为我们也看到,先进的技术能带来更多驾驶乐趣。

*高净值人群:高净值人群一般指资产净值在600万人民币(100万美元)资产以上的个人,他们也是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较高的社会群体。我国符合要求的高净值人群已达270万,平均年龄39岁。其中部分亦是超跑品牌的目标客户。

Comments are closed.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9402号
沪ICP备20210239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