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消费者洞察与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正式发布了2022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和2022中国汽车产品魅力指数研究(APEAL)报告,借此机会我们与J.D. Power中国团队进行了对话,就疫情和供应链危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以及智能化、电动化等热门话题进行了沟通。
研究显示,因设计类缺陷导致的抱怨增加,2022年中国新车质量表现略有下滑,呈现出与美国市场类似的趋势。设计类问题中抱怨数增加最多的三个类别分别为驾驶体验、动力总成和车身外观。
中国和美国市场都出现了新车质量下滑的现象,是否与整个汽车行业面临疫情和供应链危机的影响有关呢?对此J.D. Power中国区联合研究总经理王庆华表示,疫情和供应链危机对汽车行业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一些车企由于疫情不得不暂停生产,或因为供应链危机不得不减配。这样的外部环境对于车企在产品的规划、生产、质量把控方面都是多重的挑战。
对于购车者来说遇到期待的功能暂时不能用或者被“阉割“,对于整车的易用性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今年美国市场的新车质量表现也出现了下滑,可见全球供应链问题的影响对各个主要汽车市场的影响都是一致的。
今年的APEAL研究中,产品设计重要性首次超过了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品牌占比呈下降趋势,对此王庆华表示,整体上中国汽车市场虽然体量巨大,但仍然是新兴市场,相对而言产品力对消费者的决策更加重要。品牌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中国车主在购车时更重视全面感受品牌价值以外的实际回报,例如产品设计、性能、服务、价值等多方面的实际表现。
由新能源以及智能化趋势带动的国产新势力与自主品牌的兴起,在新赛道上带给了中国汽车消费者不同的产品体验,也在不同方面上领先了国际/合资品牌的表现,提振了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使中国汽车消费者如今能在客观参考品牌力影响的同时,从更多维度去评估、权衡与决策。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当下的中国车市也是品牌重塑、新建的最好的机遇期。
今年APEAL研究中还有一个特征,与去年相比燃油经济性和续航里程,以及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是用户体验感退步最大的两项,很多消费者抱怨到车机系统使用不够流畅、系统内容和功能的更新不及时。此前J.D. Power发布的中国汽车智能化体验研究(TXI)中也有类似现象,即更多的智能配置装配反而带来了车主更多的抱怨。
王庆华认为,一方面,由于更多的功能配置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的体验触点,在围绕车的不同使用场景下一定会产生各种反馈,会出现设计之初预料不到的场景以及可能的抱怨;另一方面,由于更多配置的装载,软硬件匹配不好的话,车机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卡顿也在所难免。
我们在使用车机系统时,会自然而然地与智能手机做比较,但实际上车相关的场景要更加复杂和多元,考虑因素也更多,如何让消费者在未来的智联体验中少些不适、多些顺畅,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与完善的体验环节。
J.D. 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杨涛还补充道,智能座舱不是单纯在车内装更多更大的屏、也不是简单地把各种App塞进系统里,这背后其实是人与车、车与车、车与外界的互动,需要充分理解各种交互的实际使用场景、目的和触点要素,让交互从能用变成好用,从好用进一步变成易用。
另一个角度,不同车型的目标人群不同、代际不同,对智能座舱的需求其实也不一样,不能简单地复制其它车型的智能化配置,这是车企们需要在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智能座舱领域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和思考的部分。
这一点豪华品牌的做法值得中国品牌借鉴,在今年的新车质量研究(IQS)中,豪华品牌总体质量表现进步显著,其中信息娱乐系统的问题数由2021年的36个PP100下降至2022年的27个PP100,减少了9个PP100。
豪华品牌更加注重改进信息娱乐系统基础功能以及提升智能座舱的基础功能体验。豪华品牌的优势主要来源于响应速度,有效性和界面设计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是智能座舱体验的基础。
在现阶段智能座舱配置渗透情况处于早期接纳关键阶段,消费者不断验证智能座舱配置使用价值,豪华品牌在信息娱乐系统改进选择从基础作起,基本硬件质量和软件功能体验建立优势,为今后智能化推进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