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十一届瑞银大中华研讨会举行,在汽车行业线上研讨环节,瑞银中国汽车行业分析师鞏旻对未来中国电动车行业在全球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了预判。
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也是最大的电动车消费市场,而中国品牌电动车在全球市场份额占到了30%-40%,相当于燃油车市场中国品牌10%左右的份额来说,凭借电动车弯道超车的战略效果很明显。
但是对比其他领域,中国品牌的差距还是不小,比如中国的风电占全球50%份额,光伏和锂电池领域中国企业占全球份额达到了70%,因此中国品牌电动车的潜力依然很大。
中国电动车行业的初步成功,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因素:
首先,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很科学,中国的电动车补贴不如欧洲力度大,但是制定过程很灵活,是由电动车领域专家主导设计的,而非政客们主导的,这样能够更好地推动整个行业进步。
第二点,是产业参与度更高,中国的电动车产业链占全球电动车电池产量的60%-70%,电池材料产量占80%,这些环节持续的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带动了整个中国电动车行业的发展。
最后则是行业参与度,中国的初创企业数量很多,许多企业得到了很好的融资支持,活跃度高,这些企业带来的创新变化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活跃度。
作为对比,欧美日韩则有些偏科,比如欧洲政策最激进,但是产业链配套不足,日韩企业在电池方面有优势,自动驾驶方面落后,美国企业的自动驾驶更先进,政策方面是劣势等等,所以整体综合下来中国享有的综合优势更突出。
那么十年后,到2030年左右,全球的电动车市场竞争格局如何?中国企业又处于何种地位呢?鞏旻预判了四种比较极端的情况。
1)第一种情形,中国大获全胜。在国内市场中国品牌可以享有七八成的市场份额,海外市场也能享有两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与燃油车时代日韩车企的情况类似,综合来看中国品牌能够占有全球40%-50%的电动车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将主导全球电动车市场。
2)第二种情形,分割状态。即便中国品牌电动车已经很有竞争力,但是进入西方市场还是遭遇了一些阻碍,这些阻碍有可能来自西方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的不信任,也有可能来自于贸易方面的壁垒,关税上面的阻碍,或者政策方面以及数据安全方面的一些顾虑。
3)第三种情形,落后。类似于当前在燃油车的环境之下,哪怕中国的消费者富裕起来,依然还是选择外国的品牌,中国电动车品牌处在相对较低端的位置上面,也就是重复当前燃油车的竞争格局。
4)第四种情形,合作。类似于当前在智能手机或消费电子行业的现状,中国企业在制造环节的成本和效率享有优势,整个产业供应链也有非常强的韧性,哪怕遭遇百年不遇的疫情,依然可以非常有竞争力,但是西方的企业在品牌和设计上面依然享有优势,所以中国企业更多的充当为外国品牌代工的角色。
当然这四种都是极端情况,最终十年后可能出现的格局,是每种情形都占有一部分,处于一个融合的状态。如果从相对乐观的情形来说,中国品牌完全有可能在全球电动车市场处于领先的地位。